渭南风情从《诗经》开始说起 本报记者刘虹
《诗词里的渭南》开栏语
“华山风骨,渭水襟怀”提起渭南,我们有许多骄傲的地方,值得称道的是,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的车轮在东秦大地上“呼呼啦啦”滚过几千年,便留下了许多遗痕。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韩城两周古墓群,蒲城桥陵等数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光芒。一方水土一方人,渭南的先祖在漫漫时光中,更孕育出无数灿烂的文化,沙苑文化,龙山文化,让后人不断回眸。还有很多优秀的戏曲剧种,精美的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更是花开朵朵。
诗歌,作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文学艺术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喜怒哀乐,展示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和非凡艺术才华,回响着文明进步的历史足音。而渭南恰恰也是诗词之乡,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7岁就写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寇准,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响当当的诗人。即使到了近代,合阳的党晴梵、蒲城的李元鼎等等,也是可以在古典诗歌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诗人。其实,当我们上溯诗歌的源头———《诗经》,会发现先人们在诗歌中就已记载过渭南的人文风情,从那时起,诗人们一路走来,走过秦汉、走过魏晋南北朝、走过唐宋元明清,直到古典诗歌最后辉煌的时代——近代,在渭南这块热土上不乏文人骚客的身影,他们用诗歌的形式,为渭南挥毫泼墨,留下一行行千古绝唱,从而让渭南有了文化底蕴,彰显出自己独特的人文价值。
本栏目意在挖掘历史长河中,那些关于描写渭南的优美诗句,那些诗句背后的时光,那些在时光中依然熠熠生辉的人与事。渭南不仅是我们生存的热土,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我们诚邀社会各界对诗词有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参与我们的栏目,和我们一起讨论诗词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触摸历史文脉,赏析渭南风情”,让我们跟随你的讲述,走近诗词里的渭南。
联系人:刘虹联系方式:18792389507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内容丰富,反映先民的劳动、爱情、战争、徭役、风俗、祭祀、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授严安政说:“渭南的先祖孕育于斯,生活于斯,奋斗于斯,创造于斯。《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留下了关于渭南历史发展的见证。”记者经多方了解论证,《诗经》中涉及渭南的大约有五首,包括《商颂·长发》《大雅·思齐》《大雅·大明》《大雅·韩奕》《周南·关雎》,其中《大雅·韩奕》和《周南·关雎》是否涉及渭南,颇有争议。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队,婚嫁,爱情等,记者采访了渭南市几位诗词研究专家,大致讲述了《诗经》里的渭南。
商朝贤相伊尹
《长发》以歌颂商汤事迹为主,追述先王功业。首先写了商朝的诞生。说帝喾次妃简狄吞食玄鸟卵而怀孕生契,契长大后协助大禹治水因功授予司徒,封于商。契的孙子相士守其所职,也得到人民爱戴。商汤为商部落首领时,帝王夏桀荒淫无道,商汤顺从民愿,在伊尹策划下,联合同盟部落兴兵打败夏桀,推翻夏朝,建立了商王朝。其次是歌颂商朝圣君商汤的赫赫功绩。说他继承发展祖业,明德敬天,受天命而为九州之主;他奉行天意,温厚施政,刚柔适中,作诸侯表率,得天赐百禄;他保障天下安宁,为诸侯所依;他任用贤能,平定天下;他是上天之子,上帝降赐伊尹辅佐他建立功业。
《长发》结尾写到了伊尹:“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其中,允:信然,的确。降:天降。予:赐予。实维:是为。阿衡:伊尹的小名。左右:在左右辅佐。这四句是说,商汤是上天之子,上天赐给了他贤能的卿士。这贤能的卿士就是伊尹,他是商汤的左膀右臂。
在这首诗中,为什么提到上天赐给商汤伊尹?我们应该注意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正处在夏朝末期,国势日衰,江山摇摇欲坠,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统治更加残暴。渭南师范学院教授梁建邦说:“因为伊尹在商汤灭夏和商朝立国、巩固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商朝建立和巩固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他辅佐商朝五代君主,前后50余年,得以从祀商汤,被写入《长发》,受到后代商朝君主的颂扬。”
伊尹的父母都是奴隶,父亲是厨师,母亲采桑养蚕。据说,他母亲生他时,因违背了神的告诫,通知四邻躲避洪水而化为空桑。有莘女采桑发现空桑中的婴儿伊尹,将其献给有莘王,有莘王让庖人收养了他。相传,伊尹出生在今合阳县的尹庄,并在那里从事农业劳动,做师仆,结婚生子,直到被商汤礼聘出仕。
相传,伊尹就出生在今合阳严庄,今尹庄附近有许多关于伊尹的遗迹、村庄地名和民间传说。尹庄分为南尹和北尹两个村子,南尹村北原建有伊尹庙,庙前五路口有一形状似巨龟的大涝池,人们称之为“五路朝龟”。北尹村东边,原建有一座琉璃照壁,上书“伊尹故里”,刻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耕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联语。
梁建邦说,《诗经》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典雅,音乐盛大,多用来颂扬先祖功业。《长发》以歌颂商汤事迹为主并提到天赐伊尹给商汤,可见伊尹对商汤和商朝意义重大。伊尹能入《诗经·商颂》被热情歌颂,是伊尹故里合阳的无尚光荣和骄傲。
莘国有位好姑娘
莘国,合阳之名。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败秦师于郑(今华州区),还师北上,于黄河西岸合水(亦称洽水)北岸筑城,取名“合阳城”,西河之地始称合阳。
有莘国的这位好姑娘是谁?据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孙慧玲介绍,在《大雅·大明》中有这样的句子:“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这位来自大邦的好姑娘就是有莘国国君的长女——太姒,也就是周文王的新嫁娘。“姒”为其姓氏,是夏朝君主夏禹的后代。据说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滨初见到太姒时,被她天仙般的美貌所惊呆,后来又知道太姒生活简朴,仁爱明理,于是深深地爱上了太姒。姬昌深深爱慕着太姒的美貌与贤德,于是下聘礼订了婚之后,“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当时渭水之上没有桥梁,于是文王并船为桥,舟舟相连,成为浮桥,亲迎太姒,以至于西岐。至今想来当年那场面都是宏大无比,同时也可想见当年文王对太姒女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
那么出嫁后的太姒是位好妻子吗?孙慧玲说,在《大雅·思齐》里也有这样的句子,“思齐太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里写到了周建国之初的三位伟大女性:文王的祖母太姜、文王的母亲太任,及文王的妻子太姒。太姜柔顺,太任端庄,而太姒“嗣徽音”,则是指太姒继承了太姜、太任的一切美好德行。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祖父为其取名“徽音”,即是由此而来,也可见在她身上寄寓了许多希望。刘向《列女传》中也有“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太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后世则常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称,代表了人们对贤良淑德之妻的追求与向往。
入门之后的太姒仰慕长辈之德,效法太姜、太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太姒尊号为“文母”,当时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太姒与文王共生有十男: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管叔鲜、次周公旦、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霍叔武、次成叔处、次康叔封、次聃季载。太姒教诲十子,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特别是次子姬发成为了一代明君,四子周公旦成为了后代争相效仿的贤臣。《周颂·雍》末句“既右烈考,亦右文母”,意思是光明伟大的父亲和文德赫赫的母亲来歆享这些祭品吧,也佑助后人福祚绵长。其中“文母”后世多认为就是指太姒。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也是尊太姒为文定皇后,陵寝为德陵。可以说周朝之所以立于天下,得八百年基业,与太姒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与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韩奕》引发争议
在《大雅·韩奕》中,很隆重地讲述了韩城历史上发生的人与事。渭南师范学院教授严安政说,《韩奕》是尹吉甫赞颂周宣王任用韩侯和韩侯才能出众,全诗六章,首章从韩侯国为大禹时国家疆域,朝廷政令清明说起,通过周王亲自宣布册命说明受封的韩侯应担负的重要政治任务以及周王所寄予他屏障北方的重大期望。第二章叙述韩侯觐见和周王给予赏赐,第三章叙述韩侯离京时由朝廷卿士饯行的盛况,都是极力突出韩侯政治地位的重要及其享受的尊荣。第四章叙述韩侯迎亲。通过铺陈女方高贵的出身家世和富贵繁华的迎亲场面,表现了主人的荣贵显耀。第五章重点叙述韩国土地富庶,第六章叙述韩侯归国,成为北方诸侯方伯,修建韩城,实施美政,统治百国,成为王朝屏障,并贡献朝廷,与首章册命遥相呼应。全诗的主题是颂扬韩侯,颂扬他接受王国重要政治使命,肩负作为王国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表现周王的优宠和倚重,公卿对他的尊慕和礼敬,诗中渲染的他的富贵荣华以及他的权威,都与他的政治地位密切联系。所以,这是一篇歌颂接受国家重任大臣的颂歌。
事实上本诗中所涉及的地理,是否是指渭南的韩城,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为此记者采访了渭南市水利局诗词研究者朱森林,他说比如“奕奕梁山”一句,历代学者解读不同。有人认为,梁山是宣王时韩国境内山名,所在地诸说不一。按照汉代学者郑玄的说法,《韩奕》中的“奕奕梁山”中的梁山当在现在的韩城境内。郑笺据《汉书·地理志》云:“粱山在夏阳西北”。而清代学者马瑞辰却持不同观点,他在《毛诗传笺通释》引用《潜夫论》云:“昔周宣王亦有韩城,其国也近燕,故《诗》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又引王肃云:“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又引《水经注》云:“方城今为顺天府固安县,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按照《大清一统志》的说法:“韩城在固安县西南;《县志》今名韩侯营,在县东南十八里。”按照上面这种说法,《韩奕》里面描述的韩城就不是现在的渭南的韩城了。据现行政区划,当在北京市通县之西,固安县之东北。
朱森林认为,上面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说《韩奕》里面描述的韩城是在今天的北京通州附近,那么梁山却在哪里呢?而《韩奕》第一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朱熹在注解中明确指出是:“梁山,韩之镇也。在今同州韩城县。甸,治也。”全句的大意为:“巍巍梁山,多么高峻啊!大禹曾治理过它。”此诗从开篇就指明了《韩奕》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地,就在今陕西韩城一带。原韩城西门城楼刻有“梁奕西襟”四字的城门额石如今完好地保存在韩城文庙的展室里。这块饱经沧桑的石头,当年正对的就是巍巍梁山。这块石头至少有600年以上的历史,它的存在,就是对“奕奕梁山”诗句的有力佐证。
《关雎》中的悬疑
《关雎》是《诗经》的名篇,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设法去追求她。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社会的美德。
然而这篇诗作也颇有争议。据渭南市诗词研究者田岸介绍,《关雎》目前有三种说法“合阳洽川说”“沮漳河流域说”“西安户县说”。根据洽川民间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就是文王和太姒的爱情故事。万里黄河,只有洽川这一段河面宽阔,水流不湍急,才能形成这样的河心沙洲。这是唯一的,别处绝无。诗中反复咏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闻听洲上禽鸟的关关叫声,洽川的自然情景与诗中的情景完全相合。从人事来看,洽川的水土出美女,文王的母亲太任的故里在莘里村,年轻的贵族青年姬昌到母亲的娘家来,看到淑女太姒,爱慕、追求、文定、迎娶而“钟鼓乐之”,合情合理。不仅《大明》篇可参证,传统序疏也可参证。朱熹注《关雎》中也说是写文王和太姒的爱情故事。
田岸说,“在河之州”的河在古代一般指黄河,这也是“洽川说”的论据,但有学者认为,黄河在古代几乎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个象征。《关雎》首两句是兴的手法,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关雎》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兴”可以是描写外地之景,也可以是描写当地之景。即使描写的是实地情景,也未有证据说明就是洽川,更不能说明该诗发源于洽川。清雍正年《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则解释此诗的河“系北方之流水通称”。
那么《关雎》是否归属洽川,还有悬疑。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万淼记者王阳)5月27日,渭南市召开食品产业化“云养殖”项目座谈会,市政府与陕西石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食品产业化“云养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z...
合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