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归民间的非遗才能走得更远

渭南日报 2017-06-16 08:34 大字
????合阳面花引人驻足观看????本报记者任佳摄

????展台前,行人仔细把玩临渭草编作品

????合阳提线木偶戏《闹春》演出现场

????合阳葫芦雕刻

????合阳纸塑窗花创新作品“关雎”

  本报记者任佳

  “如果中国人拿着钢笔、弹着钢琴则无法建立文化自信,因为这些领域的评价标准在外国人手中,只有当中国人拿着毛笔、弹着古琴时,中国人才能建立起民族和文化自信,因为这些领域的标准在我们中国人手中”。6月9日——11日,陕西省2017年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黄河金三角面花邀请赛在华阴西岳庙开赛,来自陕西、山西、河南3省5市40家的80组近千件作品参赛。同时,渭南市合阳县、富平县、临渭区、蒲城县、大荔县等10个县(市、区)还进行了传统手工艺的展示。看着各具风格、惟妙惟肖、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不禁感受到了中国人的伟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场人潮涌动,或是拍照,或是询问,或是交流……看到如此繁忙的景象,不禁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面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抗拒的亲切感和吻合度,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6月9日下午,参赛现场,细雨纷纷,挡不住人们赏面花的热情。说起面花,俗称“花馍”,源于传统民间祭祀活动,唐代已有面花作为祭祀供品之俗,宋代面花艺术发展更为兴盛。它的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它是一种面食艺术,以普通面粉为蕊,特等面粉为皮,借用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缀而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种“饮食文化”。赏面花现场,看到陕西、山西、河南80组作品,真可谓大饱眼福。从颜色上看,主要分为上色和不上色两种。从主题上划分,它们主要以喜庆、祭祀、时令为主。

  在我的印象中,谈起面花就会想到合阳,想到合阳,就会想起龙凤插花馄饨,它是合阳民间传统的结婚礼馍,而在合阳民间专门为老人祝寿用的最高礼仪则是插花寿桃。今天,我最想说的是华阴面花。或许你会疑问:“我怎么就没有听说过华阴还有面花?”是的,上网百度华阴面花,只会显示黄河金三角面花邀请赛在华阴西岳庙开赛。华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作为此次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的东道主,推出了自己的面花处女作“双喜临门”。

  “双喜临门”也叫“龙凤呈祥”,这组作品多用于婚庆嫁娶。该作品由华阴市文化馆李丽萍和郭艳共同完成,共分为两件,共性中间都是囍字,周边有玫瑰花、喜鹊等小动物圈绕,颜色艳丽,不同之处是花馍最顶端的造型一个为龙,一个为凤。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本作品看似简单,但着实让李丽萍和郭艳费了不少工夫。她们告诉记者:“为了做这两件,共花了10天时间才成型。特别是龙和凤的制作,反反复复能做二三十件,最终才挑选出这一对。”虽然艰辛,但是她们对华阴面花的未来充满着希望。“这次同台展出,是我们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迈出的第一步,使我们大开眼界,收获很大。我们争取下次在面花制作方面能够融入华阴老腔,把华阴的文化结合起来,作出具有华阴特色的面花。”她们你一言我一句畅想着华阴面花的美好未来。

  除了面花的同台展示,6月10日,传统手工艺的展示更是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大荔朝邑剪纸、合阳纸塑窗花、临渭草编、蒲城杨氏宫廷漆画、白水九龙木雕展台前行人络绎不绝。

  走到临渭草编展台前,有的人挑选挂件,有的人试穿草鞋,有的人在讨论东西的实用性……物品琳琅满目,行人热闹非凡。“我们的东西主要是由麦秆和玉米皮所做,顺应时代变化,既有创新更具环保性。”看到自己的草编如此受大众欢迎,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春苗说道。在问及如何传承和保护非遗时,陈春苗身旁的李莉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举办的非常好,先要让宣传走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

  在合阳纸塑窗花展台前,市级传承人刘严丽身体力行,一边即兴剪纸一边与剪纸爱好者们交流技艺。据介绍,合阳纸塑窗花是以合阳线戏为主要题材制作而成,但为了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了解它,她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创新题材,制作了“关雎”这幅作品。这幅作品受到现场好多大学生的喜欢。“看到‘关雎\’这幅作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在耳畔回绕,不由得就想停下来多看看多研究研究窗花。”正在仔细欣赏的一位女大学生说道。看到此情此景,刘严丽告诉记者:“自从创新了‘关雎\’这幅作品,我们窗花的受众都广了。”她希望国家政府能够多多举办类似的展示,多一个交流的平台,取长补短,让更多人去关注喜欢窗花,进而去学习传承它。

  “民间手工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它不是多少钱的问题,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在蒲城杨氏宫廷漆画展板前,市级传承人杨利君正在跟一个漆画爱好者交流。漆画,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高雅装饰艺术,清末时逐渐减少,现已近绝迹,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这一工艺又有所出现。据杨利君介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父亲说她的曾祖在明清时是宫廷画师,家中还存有一些漆画秘方,虽残缺不全,但漆画技艺堪称中华一绝。为了继承曾祖的漆画技艺,将漆画继续传承下去,杨利君从8岁起就开始学画,成为杨氏漆画的第二十六代传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开始了漫长的探索过程。通过全国各地学习走访,十余年的挖掘,上千次的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灰板、用漆的技巧。目前她的漆画已经出口东南亚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但她不满现状,对漆画的未来堪忧,更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不安。她认为,漆画要发展,既要体现传统技法带来的高雅,也要适应现代技法所体现的视觉震撼。只有在保持并发扬传统的同时,与现代创新技法紧密结合,融会贯通,才能把漆画发扬光大。她希望政府多举办这样的展示交流活动,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漆画,了解非遗,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谈及文化,68岁的陈山桥感受颇深。他是陕西省艺术馆研究馆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民间美术的辅导与研究。就剪纸而言,他告诉记者,每到逢年过节之时,许多人还是保留着贴剪纸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剪纸艺术意义深远,起源于中国,是一种悠久、深厚的中国文化。但是现在这种民俗文化已经被淡化。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多的注重写实,想剪什么就剪什么,剪出来的只是纯粹的、单一的东西,缺少文化元素,缺少艺术处理,更多的存在于表面,而缺失了灵魂。要想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仅要展览交流,让大众去关注、了解非遗,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非遗保护回归民间、回到生活,才能走得更远!

  那么非遗如何回归民间大众?如何世代传承?现场很多传承人认为,非遗要真正传承下去,首先还得靠市场推广,有人买,生产起来才有信心和动力,而非遗从市场再回到百姓中,工艺、技术自然会代代传下去,况且任何一门手艺都必须跟着生活走,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其次,重塑工匠精神将成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传统中走来,流淌着工匠的“血脉”,相应的传承保护工作也应该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是时候俯下身子,做一个专注的‘工匠\’,发现和创造美好。”秦源黑陶市级传承人王月红说道,未来对非遗保护的另外一条途径,除了将其博物馆化、市场化、经济化之外,还可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的方式,使其更好地保存并发扬光大,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和优良的品质。本组照片由本报记者李沛华摄

新闻推荐

渭南合阳甘井派出所三送措施打好***攻坚战

阳光讯(赵倩瑶记者李保锋)近日,渭南合阳县公安局甘井派出所党支部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举全所之力、尽全警之心,深入百良镇侯卒村通过三送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民警深入帮扶对象家中通过宣讲政策,加深帮...

合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