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鼓”在韩城

华商报 2018-07-28 02:27 大字

由华商报社联合西安秦腔剧院、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发起的“国风秦韵——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在6月至8月间,将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最美非遗传承者”,并与您共同梳理陕西非遗发展脉络。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素有“锣鼓之乡”盛名的韩城,去了解被誉为“中华第一鼓”的韩城行鼓。

一敲锣鼓就像换了一个人

韩城素有“锣鼓之乡”的盛名,逢年过节、求神祈雨、婚嫁礼仪,总能听到韩城行鼓激昂的鼓声。上自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童,人人都喜爱韩城行鼓。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被誉为“中华第一鼓”。历史悠久,独具魅力,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现今成为韩城民间鼓乐。

鼓手们身着黄马褂,头顶坡式战盔,神圣之感油然而生。用鼓手的说法就是:一敲锣鼓就像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痛,可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神气十足。

看韩城行鼓表演,能从他们的鼓姿中感受到这股神气。随着时代的变迁,行鼓成为社火锣鼓的一种,热烈而喜庆,多在节庆时表演。韩城行鼓鼓点有20余种,《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有所收集。典型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里痛》、《上坡》、《走坡》、《呆锣子》、《司鼓子》、《铁树开花》等十多种,其中有表现气势的,也有展示技巧的。表演时,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跳跃腾挪欢欣鼓舞。伴着激越鼓点,阵列变化多样。令旗挥舞,百鼓齐鸣。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

曾参与北京奥运暖场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传承。行鼓表演日趋成熟,产业化特色日益明显。1997年,韩城行鼓赴港参加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被誉为“中华第一鼓”。2008年,韩城行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6岁的吉胜虎是韩城市龙门镇西原村人,从小喜欢韩城行鼓。西原村是一个人口4000余人的行政村。1997年吉圣虎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抓住韩城行鼓获“中华第一鼓”美誉的机遇,组织500多村民练习行鼓技能。西原村行鼓队名气渐增,常有人付酬邀请外出表演,这为韩城行鼓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证。

之后的几年里,吉胜虎率队应邀在全国各地演出,广受赞誉。西原村行鼓队的骨干力量,如星星之火燎原,培训带动其他行政村也成立了自己的行鼓队。此后,吉圣虎率领团队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暖场演出,参加英国爱丁堡、莫斯科军乐节演出,2016年在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精彩亮相。继承韩城行鼓传统的表演形式,同时注重探索创新,吉圣虎将行鼓、抬神楼、韩城秧歌、闹社火和韩城五元鼓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融合,推出了《祖籍陕西韩城县》四幕大型民间艺术舞台剧,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华商报记者 高建平

>>推荐形式

1. 人物故事(请注明姓名、年龄、拿手的非遗项目、人物故事以及联系方式等)

2. 来稿请发送至hsb-kfqgzs@126.com或致电029-62502897,纸质来稿请寄送至: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3001华商文化传媒中心9楼公共传播中心(收)

新闻推荐

渭南市交警支队领导慰问韩城一线民警

记者李保锋文/图7月25日上午,渭南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耿华岗、秩序处副处长周剑成带着对韩城大队一线执勤民警的牵挂和关心...

韩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韩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