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张胜吉:家庭农场有奔头
本报记者 王能力 通讯员 张富娥
在富平县流曲镇吉顺祥家庭农场,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麦穗颗粒饱满,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五台大型收割机在麦地里来回穿梭,一颗颗金黄的麦粒完美归仓。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种粮大户张胜吉最忙碌的时节。
看到眼前丰收的景象,张胜吉十分高兴。据村干部介绍:播种、灌溉、喷防……张胜吉整天“泡”在麦田里,把自己经营的2600余亩集中连片的麦田按时按点管护得井井有条。
张胜吉是富平县流曲镇顺义村村民,十三四岁就学会了扶犁耕地,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民。
“18岁那年,刚好赶上包产到户。我和亲戚朋友凑钱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为村民耕地、碾场,赚点辛苦钱补贴家用。”张胜吉说。
有了一定积蓄后,随着政策放活,中央提倡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于是,张胜吉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流转土地种粮食。
2014年,他一次流转土地700亩,开始种植小麦。2016年正式纳入规模经营,此后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共流转流曲镇顺义村和邻近4个村的土地2600余亩,并成立富平县吉顺祥家庭农场和富平县丰康农机专业合作社。
张胜吉首先把流转土地的灌溉渠道进行全面修复,引进先进的农耕机械,对所有土地进行高标准整理,并添置最先进的植保设备。巨大的投入让村民觉得不可思议。但他坚持认为:“只有建设高标准农田,才会生长出最好的庄稼。”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张胜吉一个人背着干粮到山东、黑龙江、新疆等地考察学习,刻苦钻研小麦、玉米种植知识,在不断摸索实践中成为自学成才的“高级农艺师”。“唯有依靠科技支撑,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产量。”张胜吉把所有精力都用在麦田上,“万物皆有情,特别是土地,我不负地,地定不负我。”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科学种植,张胜吉经营的土地连年获得大丰收。2019年,小麦、玉米平均亩产高出普通种植作物100公斤。2016年,他和杨凌伟隆种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伟隆种业公司提供小麦原种。他种植的小麦全部被该公司收购,作为良种推广到全省及周边省份播种。
从2014年开始流转土地的张胜吉特别注意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规模效益。张胜吉一直有个梦想,就是种地、种好地。
张胜吉说:“规模化种植带来的不仅是效益提高,更能提高效率,不管是大户还是家庭农场,土地的规模种植是大趋势。”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小户自己种小麦,亩产1000斤,10亩就是1万斤,按小麦每斤1元的价格,一共才收入1万元。农户一家三口人,两个劳力,一年收入好了就是4000元~5000元,农户的机械、化肥环节省不了,而把土地流转,一亩地按700元计算,6亩~7亩地流转给他也能得到4000元~5000元的收入,农民两个人还能出去打工赚钱。总体来说,把土地流转给大户,要比自己经营好得多。大户规模经营还能降低成本,也有钱赚,两全其美。
聪明能干,脑子活的张胜吉,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关注国家农业新政策、各地新变化以及农技知识,党的政策给他指明了方向,让他敢于大胆去实践。
张胜吉说:“前一段时间在新闻上看到,农业部门已经在做家庭农场调查了,这下种粮更有奔头了。”
新闻推荐
成长 陕西当代青年水墨画家提名展花鸟篇 『艺见』·焦永峰: 花鸟画的非视觉因素需要深层把握
>>艺术简历焦永峰:陕西富平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师承著名画家张之光教授、姜怡翔教授。现为西安美术...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