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两个本子牵出58年师生情

铜川日报 2019-11-22 07:48 大字

?11月16日,朱凤英、徐崇林夫妇终于见到思念了半个多世纪的恩师李金英。

本报记者 刘西艳 袁欣

“李老师,我找您找得好苦啊!您的恩情我一直都记着!”11月16日,65岁的骊山水泥厂退休女工朱凤英为了报答55年前老师3毛8分钱的资助恩情,和丈夫徐崇林驱车近300公里,从铜川赶到宝鸡市陈仓区千渭街道办事处八旬老师李金英家里。一见面,朱凤英就扑到了55年来日思夜想的老师怀里,热泪横流,哽咽着诉说相思之情……

好老师用爱温暖学子心

朱凤英幼年丧父,母亲靠干零活拉扯5个孩子艰难度日。即便如此,经常也是三餐难保。1961年,因为朱凤英聪明伶俐,家里便用仅有的钱供她读书,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为了供她读书,3个哥哥先后辍学。在富平县莲城小学读书期间,品学兼优的朱凤英,每学期都能捧回奖状。

一次,朱凤英不小心弄丢了唯一的毛笔,买新笔的2毛4分钱家里却拿不出来,她坐在教室直哭。老师李金英看见后给了她3毛钱,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别哭了,去买支新笔吧。”还有次学校给每个小组长奖励了两个1毛4分钱的小本子,朱凤英眼巴巴地望着新本子,眼里满是羡慕,李老师看见后,就悄悄给了她两个,告诉她:“娃,生活困难不要怕,只要你肯吃苦,努力学习就能改变命运。”看到同学用新转笔刀,李老师知道朱凤英没有,就借来给她削铅笔……李老师对学生很关心,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看在眼里,尤其是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时常鼓励。她对朱凤英说:“你虽然家境贫寒,但只要刻苦努力,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老师的关爱和鼓励,让朱凤英深受感动,她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下决心好好学习,长大一定要回报老师。1964年,李金英老师调到了外地,从此她们就断了联系。老师调走后没几个月,念到四年级的朱凤英因其他原因辍学。之后她给人看过小孩、干过临时工、下过乡,直到1979年才参加工作。有了工作的朱凤英从1980年开始寻找老师,通过同学相互打听、托亲戚朋友寻问,却始终没有老师的消息。

感念师恩教育出两个博士女儿

上世纪80年代,朱凤英的两个女儿先后出生,望女成凤是她强烈的愿望。从此她将自己的全部心血一股脑儿地倾注在女儿身上,为了督促女儿学习,她放弃了自己的所有爱好,在两个孩子上中小学的22年里,坚持不看电视、早起给孩子做早餐、叫她们起床读书,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她告诉女儿:“妈妈没能继续念书、考上大学,是一生的遗憾,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朱凤英和丈夫两个人的学历加起来尚不够一个高中生,在学习上想帮助女儿,也是爱莫能助,更谈不上用深刻的道理去教育她们。但夫妻二人唯一能给予女儿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进取向上的志气。

大女儿徐翠在大学以前极其普通,谈不上聪明,成绩也不优秀。于是,朱凤英不断用老师李金英“学习不分贵贱,勤奋不分聪愚”的话,和自己当年趴在煤油灯下苦读连年考取班级第一的经历鼓励女儿。后来,大女儿特意让父亲书写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条幅作为座右铭,也正是因为母亲的鼓励,她开始晚上挑灯夜读,用苦读的方式一步步向心目中的理想迈进,在以后的求学过程中,刻苦和勤奋也时刻伴随着她。最终,她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成为了一名博士研究生,之后又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后,完成了母亲的心愿。

小女儿徐瑞矫十分聪慧,夫妻俩认为她理应更为优秀。可她的成绩却一直起色不大,高考时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朱凤英甚至没有去送她。朱凤英恨铁不成钢气恼女儿学习不够刻苦,在失望之余想起李老师当年鼓励自己的话“学习要刻苦勤奋,苦想没盼头,苦干才有奔头”,并把它送给女儿。因此,小女儿在上大学的4年里不断地努力,入党、担任班干部、团干部,拿回大大小小20个荣誉证书。但每次母女相见,朱凤英都会告诉她:“不要为那些荣誉沾沾自喜,妈要的是你在学业上有所突破,取得成就。”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理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一进门就跪在地上,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向母亲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母女相拥而泣。但对朱凤英来说,没能与老师分享两个女儿成才的消息,慰藉老师,这依然是她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从小苦出身的朱凤英不忘在艰难岁月里李老师的善良和给予自己的温暖,她常教导孩子要学会善良,学会为他人着想。2008年汶川地震时,朱凤英看到灾区满目疮痍心里着实难受,平时连出租车都舍不得坐的她,给灾区一下子捐了500元。朱凤英说:“是李老师教会我当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人有知识,没道德也不行,学习成绩很重要,但品德更重要。”2015年,小女儿徐瑞矫被市慈善协会评为铜川市慈善志愿先进个人;2017年10月,朱凤英家庭被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评为首届铜川市文明家庭———书香之家。小女儿徐瑞矫常对别人说:“我妈特别伟大!不是党员,却培养了我爸和我姊妹俩3个党员;没多少文化,却培养了两个博士和我爸这个全省知名的书法家。”

寻师40载心愿终得偿

当时年幼的朱凤英,只知道老师的名字,对其他的信息一无所知。这么多年来她通过丈夫、哥哥、弟弟、同学及老师妹妹的同学,到处打听李老师的下落,先后到铜川、富平、咸阳等地的公安机关查询户籍信息,查到重名的就有几十人,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一打电话确认,竟然没有一人是她苦苦寻找的老师。不少人劝她别找了,说几十年过去了,老师恐怕已不在人世,可朱凤英却坚信“老师这么好的人,不会不在的。”

2019年9月24日,朱凤英终于通过同学打听到老师的弟弟李万学在铜川,丈夫徐崇林又千方百计地和他取得联系,得知老师在宝鸡。至此,这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牵挂终于有了着落。这一消息让朱凤英激动得几天都没睡着觉,但由于老师外出,一时无法见面。11月15日,听闻老师回家后,朱凤英于11月16日一早就驱车赶到宝鸡市陈仓区千渭街道办事处李老师家。

“我虽然没有成就,可我按老师的要求把孩子培养成才了,两个女儿都成为博士,大姑娘在北京当医生,小姑娘在读博士,她们每年都去拜见老师,对老师敬重有加。”听着朱凤英说着自己的情况,李老师连声说:“好,好!”“老师,我现在日子好了,亲手给你缝制了新棉被,这是我爱人写给你的字……”“好孩子,当老师都会尽职尽责,你能记得老师,我这辈子值了!”这场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团聚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朱凤英的丈夫徐崇林,李金英的儿子、弟弟等人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老师谢谢您!捧着送给老师的字,丈夫徐崇林感动地说:“您是凤英念叨了55年的好老师,我和凤英给您鞠一躬!”

新闻推荐

昔日的“灰老板”变成了今日的“农老板”。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且看──王英世的“痛”与“变”

本报记者张绚丽实习生张桉妮核心提示:富平县美原镇鸿雁村,村里有的人家几代都靠烧石灰谋生。2013年,富平县全面关闭白灰窑,王...

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