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军:扎灯笼的手艺人

铜川日报 2018-03-02 09:01 大字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营造喜庆氛围。每到这个时候,在集市上就能看到数百只灯笼穿在麻绳里拴在一根长长的棍子上,形成一个灯笼环,或是由手艺人扛着叫卖,或是两根柱子间拉着几根麻绳,挂满各色的灯笼,小贩张罗吆喝着。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样子精美的电子灯笼越来越多,手工制作的灯笼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民间传统工艺也在逐渐衰落,还在从事手扎灯笼的人越来越少,但这些手艺人仍在努力将手扎灯笼传承下去。

家住新区正阳路街道王岩村的安建军,从事手扎灯笼20余年。每到年节时,提前两个月,老安就要忙活起来了,和妻子开始准备扎灯笼的材料,富平庄里镇买篾子,耀县街道买颜料和各种糊灯笼的纸张,为即将到来的年节准备灯笼。

“我主要扎的是石榴灯,石榴象征着富贵,多子的意思,而且咱耀县送灯笼有讲究,给新媳妇和月子娃送灯不能送马灯羊灯这类带腿的灯,所以大多数都是选的这种寓意比较好的石榴灯。”老安为人老实、本分,从来不在质量上糊弄人,他的灯笼,手工制作,从扎灯笼的篾子到糊灯笼的纸张、颜料,都是精挑细选,来他这里买灯笼的人多是些回头客,由于诚信经营、灯笼寓意好又漂亮,一早就被抢购一空。

“我们一般初三担着灯笼拿到街道里卖,几百个灯笼,初六就卖完了。有时候还得晚上回去加班,边做边卖,做的最多的一年就我两口子做了500多个灯笼,一晚上不睡觉地做,一般每年就做200多个灯笼。”老安的妻子王娟告诉记者。

尽管生意火爆,可是制作灯笼的手艺人却越来越少。“我们村目前就我一家还在扎灯笼,耀县城里也就几家子,这个活不好干,辛苦、麻烦还累,愿意下这苦的人越来越少了。”老安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缘由。

老安的家里堆满了各种手扎灯笼的成品和半成品,这是夫妻俩两个多月的成果,扎灯笼是功夫活,一个灯笼大约需要15道工序。一个钟头也就能编四五个灯笼架,再加上糊纸等工序,一天能扎大约15个灯笼,如果是大一些的,一天仅能制作8个而已。

制作石榴灯材料很简单,篾子、细铁丝、纸、颜料等,但是制作起来却并不容易。“最难的地方就是石榴灯的嘴这一块,这个六角星,许多人弄出来,不平整,也不结实,更不好看。”复杂的工艺对老安来说却游刃有余,制作石榴嘴的工具是老安自己制作的,是常年做灯笼总结出来的,汇聚着老安智慧与汗水的产物。一截圆柱形的木头,两侧分别定6个小钉子,订成六边星的形状,然后用铁丝缠扰,拉伸缠绕,一个六角星就出现了,既均匀又整齐更简单,六角星只需稍作调整就成为了石榴嘴。而对于许多不得其法的人来说,制作石榴嘴就成了难倒“英雄汉”的大难题。用篾子搭出形状,再用线和铁丝缠绕固定,扎出灯笼的雏形,已经出型的灯笼糊上白粉连纸,烤干,然后再进行调整,就制作好了灯笼皮,对灯笼皮进行上色,刷漆,再用皱纹纸拉出花,将厚纸叠成叶子的厚度,用火钳子夹出叶子的形状,两头用彩纸一包,稍作装饰,一个石榴灯就算制作完成了。看起来轻轻巧巧,做起来费神费事,实属不易,扎灯笼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尽管辛苦,劳累,老安却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最开始扎灯笼完全是为了娃念书补贴家用,后来慢慢也有点不舍,这些年,每到年节街坊邻居都来定灯笼,有时候拉到街道里,娃们高兴地都来买,咱看着心里也高兴。扎灯笼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娃们嫌累嫌辛苦,也不感兴趣,咱想着不能让老古辈的手艺到咱手里失传了,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吧。”老安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杨婷)

新闻推荐

多种形式促销扩大春节消费

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古城处处张灯结彩、灯火璀璨,洋溢着温馨、祥和、喜庆的氛围。(首席记者李明摄)本报讯(记者轩辕杨子)春节期间,西安市将开展多种形式促销活动,努力扩大节日消费。春节期间...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