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富平朱家道唐墓壁画秘闻

三秦都市报 2015-01-20 12:23 大字

陕西是唐代墓葬壁画出土最多的地方,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着李寿、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房陵公主等20多座墓出土的500多幅壁画,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保存状况之好而又具有比较完整的序列性,这在国内甚至全世界堪称绝无仅有。

唐墓壁画,尤其是高等级墓葬里的壁画,代表了唐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然而,在陕西省富平县有一座“低调”的唐代壁画墓,虽然它的发掘资料在学术界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但公众对于它却知之甚少。2015年1月,是这座壁画墓发掘20周年,本报记者专访了考古发掘的亲历者和文物专家,揭开了富平朱家道唐墓壁画的神秘面纱。

盗洞内的惊世发现

“那时,我还是一个从事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仅仅几年的新入门者,自从1989年唐献陵陪葬墓发生第一次被盗案件时,我就被派往当地负责巡查,整天就是忙于简单机械的巡查,发现盗洞立即回填了事。但让人气愤的就是盗墓者比我们行动还要利索,今个填了盗洞晚上人家又接着挖,令人无奈至极。”朱家道唐墓壁画已经发现二十年了,富平县文物旅游局文博股股长井增利回想起当年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1994年1月份,井增利在负责朱家道村一带巡查时,从一个不深的盗洞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壁画,这使他为之一振。“那是一个寒冷的晌午,几个人巡查发现,在一个不算很大的封土堆南边,有一个约有一米宽、两米深的盗洞,从洞口向里探望,可以看到墓室。于是拿着手电,壮着胆儿进去,一周的壁画。”井增利惊喜地发现,壁画上绘有狮子、侍卫、山水六条屏、牵牛图、仙鹤图、乐舞图以及满布穹顶的星象图。所绘壁画线条流畅,生动传神,尤其是那幅狮子图,简直就是呼之欲出的感觉。哇!大家一阵惊呼。于是拿来相机开始拍照、测量尺寸、记录现场,只可惜没有发现墓志。但凭着对这些壁画的第一感觉,井增利认为,这一发现肯定会引起文物学术界的重视。

回家后,井增利遍查有关壁画的资料,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小蒙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写成了《富平县新发现唐墓壁画》一文,发表在1997年《考古与文物》第102期上。由于资料欠缺,对于山水六条屏的认识也仅局限于“最早的山水画”上,而对“牵牛图”也仅仅只做了客观的表述,“乐舞图”也是从乐器方面做了描述。而发表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竟无数次的被诸多行内专家、硕士博士论文引用。

唐人眼中的驱邪“卧狮”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狮子这种猛兽传入中国,它比老虎更威武更凶残,被称为百兽之王,更增添了人们对它的敬畏。唐代帝王陵园四门均由石雕狮子守卫,而不是中国固有的老虎,充分表明了狮子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要高于老虎。

在富平朱家道唐墓壁画中,就有一幅《卧狮图》。画中一头巨型雄狮卧于边有垂索和饰联珠纹的圆形毡毯上,狮子回首张口露齿,双目圆睁,做咆啸状,形象凶悍威猛。画家以强劲有力的墨线勾勒出狮子的轮廓,并晕以浓淡不同的赭色,将狮子肌强骨健的特有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狮子头颈部均披有鬣毛,丝缕清晰,丰茂有序。狮子足爪有力,尾巴回收。这头狮子画风格写实,形态逼真,几乎未作任何形象上的神异化处理。

根据唐代文献记载,大约在七世纪和八世纪前半叶,吐火罗曾三次向唐朝贡献狮子,康国、米国、大食国、波斯均向唐朝贡献过狮子,且多是在唐玄宗时代。贞观九年,唐太宗在得到康国贡献的狮子后,命虞世南作赋赞誉,其中“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破道兕于龈腭,屈巴蛇于指掌……”所描述的狮子之凶残足以令人不寒而栗。贡狮也是唐代画家常使用的题材,宫廷画家韦无忝(音同“腆”,tiǎn)和阎立本都曾画过贡狮,阎立本所画《职贡狮子图》中的一组狮子个个都是相貌威武,性情凶残。

“朱家道村唐墓壁画的绘制,正好处在唐代宫廷畜养西域贡狮的时期,从画中所见这头狮子属高度写实,它说明了作者曾有机会对唐代宫廷的贡狮进行观摩写生。作者或许就是未留下姓名的宫廷画师,或者从宫廷画师那里得到了画样,否则,就无法解释怎么会有如此高度写实的作品。”文物专家韩建武研究认为,壁画中狮子所卧的圆毯,唐代文献称这种毯为“舞筵”。贡狮卧在舞筵上,说明这头狮子曾可能在舞筵上表演。这些来自西域的贡狮威武凶残,再加上它在佛教中具有象征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因此,在唐人的观念中具有超凡入圣的神力。墓室屏风画中画的狮子,其寓意无非是欲借狮子的神威来驱邪,同时也表明墓主人身份之高贵。

乐舞遗音传千年

唐玄宗喜好乐舞,设立梨园东部,乐工称梨园弟子(后世民间戏曲界供奉唐玄宗为祖师,并称演戏者为梨园弟子即源于此)。此外,在王公贵戚以及大官僚的家庭中,也养有私人乐队,供主人在家庭宴会上娱乐和招待宾客。当年,唐代梨园弟子李凭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唐代诗人顾况称其“驰凤阙,拜鸾殿,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巧声一日一回变”,其身价远远超过唐代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在朱家道唐代壁画墓东壁绘制了一幅乐器丰富、且歌且舞、栩栩如生的乐舞巨大场景,加上周边谦恭的侍者形象,古代侍死如生的习俗跃然壁上。”井增利说,此组乐伎(在唐代属坐部伎)共7人,前后参差盘坐于长方形毡毯上。她们个个面部丰腴,眉目间神情流溢,嘴唇圆润,戴黑色长脚幞头(一种头巾),身着团领长袍,衣色各异,足蹬乌皮靴或平头履,神情专注地演奏着管弦乐和打击乐。前方有一舞女,头梳矮髻,身着大袖襦裙,舒袖曲腰,翩翩起舞。后立二女,拱手含胸,头梳高髻,身着同前,为伴唱者。

“画中人物神态优雅自然,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衣纹组合富有节奏感,飘若当风,为典型的兰叶描。”韩建武说,坐在前排的一乐伎抱竖箜篌于怀,正用“大指调弦中指拨”。这种乐器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原,隋唐时用于龟兹、西凉、高丽诸乐。敦煌壁画中许多乐舞场面都有竖箜篌,日本至今仍保留着两架唐传23根弦的竖箜篌残器。伎乐前排的另一位乐伎,怀抱曲颈琵琶正在用拨子弹奏。这种乐器在公元前350年左右由印度传入龟兹再传入中原,故又称之为龟兹琵琶,隋唐时主要用于歌舞伴奏,节奏鲜明。第二排乐伎共4人,从内向外所执乐器为笙、箫、横笛、拍板。最后一排有乐伎正在演奏铜钹。铜钹亦属碰奏体鸣乐器,流传久远,原为西亚北非地区乐器,4世纪中叶随着天竺乐由印度传入中国,唐代十部乐中的燕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等都用铜钹。可以说,这幅乐舞图是盛唐乐舞的再现,也是唐代高级贵族享乐生活的真实写照。

壁画里的西岳华山

“近年来,通过对一些资料的学习,使我对富平朱家道壁画墓有了更深的认识。”井增利说,该墓葬位于唐献陵陪葬墓区,埋葬年代本应属于唐代初期,但从壁画的画风可以看出应该属于盛唐,由此推断该墓应为附葬墓,即墓主人因其显赫的家族地位而进入唐高祖献陵陪葬墓区。另外,墓室内六条屏壁画从其雾气升腾的山巅景象、突兀峻拔的山势、形态各异的山峦起伏,可以推断该画作应为华山(华夏第一峰)的摹本。

“六条屏山水画,每屏都是独立的画面,其山水景致的构图互不相连,有五屏描绘的是迎面而来突兀而起的崇山峻岭,以高远构图为主,画面较为密实。”原省文物局副局长、著名文物专家刘云辉研究发现,其中南数第二屏构图与其它有所差别,突出表现一条曲折延伸的山谷,并有溪水时隐时现地穿流而过。六屏画中的山形均与秦岭北麓山形近似,尤其是第三屏与西岳华山北峰极为相似,山石结构都是层叠而上的尖峭峰峦。其用笔灵活多变,表现山石轮廓和结构的线条粗细变化较大,可以看出运笔力度有轻重疾徐的变化。线条转折穿梭自如,山水的阴凹处用侧锋淡墨晕染,高耸的峭壁往往用侧锋纵笔直上直下扫染。山上的树丛用浓墨点簇而成,山石染以轻淡赭石,近景和中景一些地方偶施石绿,远景则纯以淡墨勾染,用柔缓清逸的淡墨线表现山顶飘浮的云气。

“从笔势观察,这些壁画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完成的,但挺拔的峰峦和深邃的沟壑却描绘得井然有序。这些绘有山水画的六条屏风,是对现实居室中床榻后面设置山水画屏风实物的模拟,它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山水屏风的特定形制。”刘云辉说,六条屏式山水画在构图、山石结构、墨线勾勒、水墨皴染、淡彩渲染等多方面反映了盛唐后期水墨山水画的基本面貌,为研究唐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作为国宝级的文物当之无愧。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义务 富平县供电分公司开展情系贫困山区献爱心活动

富平县供电分公司青年志愿者将捐赠的衣物和文具邮寄到贫困山区数九寒天地,爱心暖人间。经过近一个月的组织开展,富平县供电分公司“我有一件旧衣物”爱心捐赠活动圆满画上了句号。广西百色市隆林壮...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