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辘轳取水到公用水栓取水,再到现在的自来水;从重视水量到水量和水质并重—— 陕西不懈追求干净水
本报记者 郭军 通讯员 王剑
“我们以前都是拉水吃,不方便,还经常断水,现在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24小时不停。”日前,在富平县底店管区,张芬拧开自家厨房的水龙头,看着哗哗的清水流进盆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富平县依托“甘露工程”、“饮水解困”、“防氟改水”等项目,依靠打浅水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题。“虽然解决了吃水难,但水质没法保证。我们这地方浅层井含氟高,高氟水轻者喝出氟斑牙,重者能让人无法下地,这样的水很不安全。”富平县水利局干部党吉顺说。
在广大农村地区,有很多人和张芬一样,曾经为“喝不上水”难过,后来又为“水不干净”而发愁。按照水利部和卫生计生委对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规定,凡在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保证率4项指标中有一项不满足要求的,即被视为饮用水不安全,而且这些指标在“十二五”进一步提高。
省水利厅供水处副处长吕峻告诉记者:“‘十二五\’之前我们的目标是让群众吃上水,‘十二五\’则变成让群众吃好水。”
要提高水质,让农民“吃好水”,在抓好水源工程的同时,还要抓好水处理。目前,全省有101个县区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具备了化验21项常规水质指标的能力,配备了专用车辆,定期对工程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取样化验,在全国率先形成了省级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
如何保持好干净水,使已建工程持久发挥效益?根据多年实践,省水利厅摸索出“三个一”管理制度。即每个县组建一个县级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机构,每个县出台一个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每个县建立一个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基金提取和使用制度。
2012年4月,安康市汉滨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安全供水工程管理总站,总站下设恒口、大河等8个供水管理分站和1个水质监测中心,分别承担各自辖区村镇供水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管理链”。
分站共负责千人以上联村(或社区)水厂13处,千人以下单村工程662处。职责为供水设施和水处理设备的日常维护、水费收取等工作。通过“设片管理”,汉滨区实现了安全饮水工程的专业化、常态化管理。目前,工程运行良好,特别是农村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重点集镇,率先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
彬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是缺水比较严重的渭北旱作农业县。前些年,该县农村供水是一村一塔制,村自为用,水不外流。这样供水用水丰歉不均,一些村供大于求,一些村却供不应求;而且供水管理人员多,制水成本高。该县创新实践,出台《彬县农村供水管理办法》,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办法规定,由供水管理总站从规划、设计、建设到统一调配水源、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实施维修。办法出台后,打破了原来的供水格局,实现了跨乡镇、村统一调配水源,而且实现了跨镇区联网供水,有效解决了供水丰歉不均的问题。
户县供水工程维修基金,采取水费提取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专款专用,结余资金滚动使用。政府补贴为农村人口每人每年1元钱,纳入县财政预算,由县水务局设专户管理;水费提取比例为5﹪,由供水单位设立专户存储,有效保障了农村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据了解,户县维修基金已解决了84处工程运行使用过程中设备老化更新、工程运行故障、水毁修复等方面的维修养护问题。
全省农村饮水工程建后良性运行的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有55个县成立了县级专管机构,57个县出台了运行管理办法,35个县建立了维修基金制度,农村饮水事业正在逐步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陕西省农村饮水工程从“面的覆盖”迈向“质的提升”,成为群众受益最直接、受益人口最广的民心工程之一。
新闻推荐
陕西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预计偏重发生 省农业厅要求全力防控病虫保丰收
本报讯(记者元莉华)4月23日,记者从省农业厅在富平县召开的小麦“一喷三防”现场会上获悉,预计今年陕西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将偏重发生。夏粮丰收,全年主动。小麦产量占夏粮总产的90%左右。省农业厅要求...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