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成了“新麦客”的家

陕西日报 2019-06-12 08:53 大字

6月6日,在大荔县赵渡镇的麦田里,赵展鹏和农机手们在商量工作。本报记者齐卉摄

本报记者齐卉

6月,翻腾浮动的麦浪逐渐有了质感,刺向天空的麦芒在阳光下闪出金光,泥香草香的混合气息中袅袅升起暖人脾胃的麦香……

过了小满,麦子灌浆;到了芒种,麦子成熟。麦黄漫垄亩,仲夏农夫忙。

这些天,关中平原的麦子陆续成熟收割了。大荔县赵渡镇新建村农民赵展鹏告诉记者,这几天抢收任务紧迫,是一年中自己最忙碌的时候。

赵展鹏今年43岁,是个农机手,开着轰隆隆的收割机驰骋在麦田里,被大家称为“新麦客”。6月6日上午11时,在新建村的麦田里,几台收割机在来回穿行,一行行的小麦迅速被整齐地“收入囊中”,麦粒被收到储藏仓中。

这个时候,赵展鹏当天已经足足开了5个小时的收割机了。得知记者想要采访他,这个精气神十足的汉子从收割机上跳下来,搓搓手,有些不好意思。

“天太热了,您热坏了吧!”骄阳下,体感温度已经接近40摄氏度,记者被晒得汗流浃背。可仔细一瞧,赵展鹏却没怎么出汗。

“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强多了,驾驶室里面装有空调,也就20多摄氏度,凉快着呢!人不受罪,干净!” 赵展鹏高兴地对记者说,一会儿运粮车装满后直接将小麦送到晾晒场晾晒分拣,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赵展鹏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机械特别感兴趣,胆子也大,谁家有车他都敢上去试上两把。16岁开始开“小四轮”拖拉机,逐步开始给人打工,专开收割机。“最早在1995年,开的是简易收割机——‘新疆-2’,顶上一个遮阳篷,四个铁杆子撑起来一个驾驶室,四面透风,一圈收下来,鼻子嘴里全是土。”尽管马力也不怎么够,总是割不动,但在那时的赵展鹏心中,这就是“神器”一般的存在,终于不用弯着腰拿着镰刀割麦了,也不用被虫子咬得浑身红肿了。

给别人开收割机,赵展鹏一天收入30元。渐渐地,一个梦想在他心中发芽了:要是自己能有一台收割机就好了,收割机的马力再大一点,割幅也再大一点……

努力了6年,赵展鹏拿着攒下的钱以及借来的钱,他和自己的弟弟合伙买了一台“双力”收割机,他开心坏了:不但驾驶室全封闭了,马力增加了,收获质量也大大提高了,麦粒的损失也大大减少了。“我觉得我一坐上收割机,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赵展鹏笑着对记者说,帮别人收麦一亩地可以收入25元,一天轻轻松松收上七八亩,劲更足了!

靠着这台收割机,赵展鹏不但把家里欠下的债还完了,还攒下了4万元。不过,“痴机成魔”的他立刻又把钱投入到买更好的收割机上了。2004年,赵展鹏花了7万元买下了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一台收割机。“这个车一个小时能收割10亩地,我最疯狂的时候,三天两夜不合眼,靠着矿泉水和鸡蛋不停地干活。”赵展鹏说。

为了更好发展,2011年,赵展鹏和村上的几位农机手一起成立了大荔县展鹏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们自带机器,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目前,赵展鹏的合作社已经拥有社员50多人,各类收割机10多台,拖拉机20多台,小型硬茬播种机14台。“有活大家一起干。”赵展鹏告诉记者,“割茬时要注意收割台与地面的距离,割茬高度不能超过15厘米;保障粮食收割完整,损失在2%以内,统一作业标准。”

今年,合作社仅在赵渡镇就签下了2万多亩订单。越来越多的当地“新麦客”开始依托赵展鹏的合作社来安排外出作业。合作社成了“新麦客”的家。

远处,望不到边际的麦田里弥漫着丰收的麦香。

新闻推荐

做水果电商?成功试种新品种?当选村主任?带领村民致富 9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成网红

吴雷创办的果宝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吴雷对农村电商营销充满信心(资料翻拍)渭南市大荔县90后小伙吴雷,大学毕...

大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荔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