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思维 冬枣产业推广不能一哄而上 杨凌稷乡情公司董事长徐社德经营思路访谈
?徐社德在大棚内看冬枣
当今,一些优质的农产品作为产业推广之初,政府往往是极力推广引导,给政策、给资金,希望当地群众能够迅速致富。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事与愿违,即使产业推广成功,也需要一两年,三五年的光景,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如何让当地群众长期的受益呢?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与杨凌示范区签订《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冬枣产业园项目》的杨凌稷乡情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的董事长徐社德先生(以下简称徐董)。
记者:据我所知,您从事了二十几年的工业又从事二十年的农业,您是如何看待农业产业近十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应该具有怎样的思路?
徐董:近几年来,是陕西省农业变化最快的时候,无论是市场还是经营主体以及农业产业链都发生着变化。首先,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经营主体就需要全产业链条布局进行竞争。其次,产业区域品牌已经大行其道,接下来个性化品牌会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而逐步崛起。第三,农产品品质不仅仅决定于好品种,好品种的农业产品需要更为专业的团队进行打造和推广。第四,农业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整个产业链的专业化打造,核心是操作这个产业的人的思想、理念和执行团队素质的综合比拼。
现在做农业产业应该借鉴工业化思维:细分市场、产前策划布局、标准化生产、工业化管理,向高品质,高附加值要效益,企业孵化产业初步成功,加强产业区群众的宣传与培训,让真正想做好这个产业的群众加入进来,按照企业的规范和规程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公司帮助这些农民一起售卖农产品,而不是一哄而上。
记者:杨凌稷乡情现代农业开发公司与杨凌示范区政府签订了千亩冬枣基地打造的战略协议后,在短短7个月时间就在基地核心区建成了100个设施大棚,未来还要按照规划做到400多个大棚的冬枣,您对冬枣产业落地杨凌区有怎样的发展思路和规划?
徐董:通过对冬枣的市场调研,冬枣产业是一个好产业,无论是营养成分,口感、风味,种植的适应性,还是沾化和大荔县的种植经济效益都值得大力投资来做此事,满足人们在秋冬季对高品质水果需求。公司在杨凌示范区将本着冬枣生产设施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销售专卖化,用做工业品的思路,解决产品的品质和管理难点。
通俗的说,冬枣产业发展需要规模化发展,只有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在市场上用品质站住脚,才能让一个个性化品牌,通过数量渗透深入人心。要设施栽培,错峰上市寻求优质产品的最大附加值。我们采取冬暖炉棉被棚、双层温控棚、山东五代大棚、普通露天栽培等模式,制定不同的肥水、管护操作规范,标准化生产,力争品质统一化。其次要打造稷乡情品牌的冬枣,定位中高端人群,以健康养生为理念,以定制和品牌专营为先导,全产业链条打造我们的优质冬枣产品;在销售环节突出电商宣传与线下品鉴相结合,让科技、品质、劳动得到相应的认可。
我们做农业产品要向做工业产品一样,生产制度管理统一标准、产品规格统一、品质一致、包装视觉识别清晰规范;同时在用人专业化,采用企业股权激励的方式用人留人等。
记者:冬枣产业落地杨凌示范区,公司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徐董:完善执行团队是首要任务,解决不好人的问题,什么事情也干不好,按照发展思路在各个环节继续配置专业人员,继续扩大规模,做好新进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好周边有意愿加入冬枣产业发展的群众培训工作;按照品质规划,尽快落实冬枣试验站建设,让土壤管理专家在过去地上管理已经到位的情况下,按照冬枣需肥特点和绿色标准作出土壤改良工作,提升有机质含量和微量元素配比;做好冬枣两年三熟的实验,让杨凌基地做到一年有五六个月有冬枣供应,延长货架期;做好今年冬枣上市前宣传工作和周边群众沟通工作,不搞一哄而上,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企业规划和制度的分批发展,让产业健康,让周边持续群众受益。
(本报记者 杨晓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左娟)5月12日上午,渭南市代表团在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渭南产业合作项目推介会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项目...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