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产业强了 农民富了
无土栽培蔬菜机械插秧丰收的喜悦40年前,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从农业起步。40年间,农业在改革的浪潮中全速前进。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位于内陆腹地的陕西,也和中国强劲的改革脉搏一起跳动。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陕西农业农村变化速度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取消农业税、连续提高粮食综合补贴,再到全面推广粮食机械化生产,陕西粮食产量逐年快速增加,市场供给不断充盈。
与此同时,陕西不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果业成为陕西农业的特色品牌,通过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工程、秦川牛繁育养殖推广、千亿羊奶产业建设等重大项目,促进全省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和优化发展,使陕西农业经济实现全面发展。
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今年74岁的王大爷,家住西安市阎良区。用老人的话来说,以前提起农民,留给人印象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勉强养家糊口的形象。而现在,再提起农民,农民已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一种自由选择、令人羡慕的职业。职业农民种地不仅是为了生存、吃饭,而是把农业当成工作。
其实改革开放40年以来,陕西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7年的10265元,增长了75.6倍,年均增长11.8%。现如今,农村居民追求舒适、便捷的享受型消费正成为农村消费新热点。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568元,是1978年的63.9倍,年均增长11.2%,特别是近几年,像汽车、手机、空调、热水器等享受型消费增长迅速。
所取得的成绩是与陕西省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息息相关的。197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亿元,到2007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02.9亿元,到2017年突破3000亿元达到3070.5亿元,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84.6倍,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28.6亿元,是1978年的70倍。
从一组组数据可以看出,陕西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切改革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一直把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发展的首位,克服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等不利因素影响,积极发挥政策、资金、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了粮食单产增加和粮食自给能力的不断提高。
和40年前相比,农民从曾经吃不饱饭到“吃香的喝辣的”,日子变化真的很大。40年来,陕西省在耕地面积下降1400万亩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800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216万吨,增长52%;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119公斤增长到2017年的266公斤,增长了两倍多。陕西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陕西省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6左右(温饱状态)下降为2017年的0.3左右(富裕状态)。陕西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肉蛋奶蔬增长强劲
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40年来,陕西省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17年与1978年相比较,蔬菜面积增加了647万亩,增长6.5倍;茶叶面积增加了204万亩,增长了5.4倍。畜牧业上,坚持“北羊、南猪、关中奶畜”布局,推进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
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截至2017年末,陕西省生猪存栏854.4万头,牛存栏151.2万头,羊存栏868.5万只,禽存栏7315.6万只,其中猪、羊、禽分别比1978年增长8.3%、44.4%和5.2倍。特别是生猪,由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转变为规模化、专业化园区集中养殖,在保证市场供应充足的同时,逐步实现绿色、生态生产,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稳定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2017年陕西省肉产量达112.6万吨、禽蛋产量为60.1万吨、奶类产量为107.3万吨,分别较1978年增长6.9倍、24倍和22.8倍。
十八大以来,陕西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和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产业的优势和品牌效应也不断扩大。2017年,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1088万亩,产量1154万吨,双双居全国第一。陕西省的关中奶山羊存栏、羊奶产量、羊乳粉产能分别占全国的40%、50%和85%,均居全国第一。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已经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寻乡愁的好去处。目前,陕西省共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5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美丽田园11处,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5万个、从业人员18.3万人,带动农户8.6万户,年营业收入121亿元,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强劲。
果品畅销国内外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朱牛乡东化村农民张育珍,曾经以单颗苹果25元的价格,创造了有史以来的全国最高纪录。作为一名现代职业农民,张育珍深知信息化在果业销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职业培训、实地考察及案例分享,张育珍带领其社员开启新的栽植高效模式。同时,近两年来他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建立了22个电商销售网点,首单创立18万元。由于业绩突出,其合作社曾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称号,其本人在2018年也获得了陕西“全省十佳职业农民”的荣誉。
世界上每7个苹果、每3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陕西,果业生产突破性发展是不得不提的一件喜事。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各地结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加大以苹果为代表的优势特色果品的种植规模,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果产量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果园面积是1978年的13.4倍,园林水果产量1801.2万吨,是1978年的53.9倍。2017年苹果产量1153.9万吨,是1978年的116.6倍,猕猴桃总产量139.0万吨。
随着果品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陕西水果备受国内外客商的关注,畅销全国,远销欧洲、东南亚、北美、南美等地区。2017年,全省企业自营出口果品40.96万吨,出口额26.92亿元,全省果品出口创汇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80%以上;果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到80多个,其中苹果浓缩汁出口31.63万吨,出口额20.68亿元,果品出口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更有力地促进了陕西果业的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从路开始
通村路连接千家万户、旅游路延伸千山万水、产业路通往万园千企……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从“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的简单追求,再到如今的通畅、整洁和美丽,连到家门口的通村公路,陕西农村已今非昔比。
提起农村公路,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王家墕村的王增福感慨颇多:“多少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稍微一场雨,村里人出行的土路就会被山洪冲成沟沟洼洼。因为交通不便,村子几十年没多少变化,年轻人看不到希望都出去打工了。现在路修好了,山村也变了模样。乡亲们感觉到村里好像重新活过来了,有了希望,多了生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奔小康,关键在交通。目前,陕西所有乡镇和超过99%的行政村都通上了沥青(水泥)路,乡镇通班车率达10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4%,行政村通邮率达100%,农村公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毛细血管”健全、“干支血管”通畅,区域路网日趋完善。
一条路可以改变一个村庄,一条路能够带动一项产业,一条路也能致富一方百姓。走进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冬枣交易中心,辉煌冬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新社说:“小坡村主要以冬枣种植为主,全村年收入1亿多元,是附近有名的‘亿元村’。以前没路的时候,客商都不来,村民种的冬枣卖不出去。后来路修好了,农户与客商直接就在田间地头交易,不仅方便了群众,又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
路通了,产业强了,村民富了。目前,大荔县冬枣面积40万亩,2017年全县冬枣产量40多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从事冬枣产业的当地群众超过30万人。
随着全省各级各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群众饮水不再困难,交通更加便捷,信息来源更广更及时。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2016年末,全省已经实现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99.7%的村已通公路,比十年前提高10.1个百分点;有59.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比十年前提高47.9个百分点;53.3%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比十年前提高35.5个百分点。
文/本报记者谢斌
图/本报记者马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颜伟编者按人们一说到开封府,立刻想到包青天。要说历史上的好官,同州府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青天。他的名字叫钱若水...
大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