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头条评论 该如何为农民闯市场“护航” 杨鹏

华商报 2017-07-07 02:02 大字

近日,华商报连续报道了大荔西瓜滞销一事,随后有多位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前往购买西瓜,华商报还携爱心小区开通大荔西瓜“直通车”,近两天连逢降雨,但物业、业主、爱心企业的关怀让在外卖瓜的瓜农们倍感温暖。截至7月6日,当地大部分西瓜已卖出。

通过媒体架起的这座桥梁,原本躺在田间地头的西瓜终于找到了销路。据报道,因为南方持续大雨,西瓜需求量减少,导致西瓜大量滞销。表面上看,这是不可抗因素,但本质上,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掣肘。

的确,哪个农民不盼望着一个好收成?但问题是,丰收的季节,随之而来的还有“丰收的烦恼”,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增产不增收的风险。纵观这些年媒体报道,苹果滞销、大葱滞销、芹菜滞销、杏子滞销……全国各地都出现过各种农产品滞销现象,媒体无数次出手帮助农民应付“滞销之急”。其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深度反思的声音,比如,曾有人指出,既然进入到市场,就需风险收益自担,只有残酷的市场才能倒逼农民跟得上这个时代。

老实说,帮助滞销的农产品找到销路,这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但是,这仅仅只是一种救急之举。从长远看,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才能旱涝保收。毕竟,市场不是由爱心铸就的,如何找到破解“丰收的烦恼”的办法,还需要用市场的思维和手段。而这,对于只注重田间劳作、不懂销售的农民,绝对是一个考验。

经验告诉我们,有些地方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市场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质量安全,品牌就是市场;比如,有些地方提前引导,走出去找市场、签订协议,而不是在出现了滞销之后,才紧急介入,帮农产品卖出去了事;再比如,有些地方为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推出相关农业保险,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撑起了一把抵御风险的“保护伞”。

曾有专家指出,农产品滞销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当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容易造成农产品“滞销—买难”的怪循环。而发达国家农产品滞销现象发生频率之所以比较小,就是因为人家农业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当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变,媒体帮农民销售滞销的农产品,也仅仅是一种救急之举,所以,我们不但要积极追求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还需要找到贴合实际的办法。在这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还需要陪伴着分散经营的农民一起闯市场。(相关报道见A07版)

新闻推荐

大荔同州湖景区和西安城墙马拉松赛 拟分别列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项目

本报讯(记者石俊荣)6月28日,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和“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名单,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湖景区和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拟分别列...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