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小手艺做成大产业 ———秦东妇女手工艺品撑起发展致富“半边天”

渭南日报 2017-06-15 19:37 大字

    本报记者史王萍

  渭南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也是中原地区通往整个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如今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段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和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从古到今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留下了一串串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刺绣、剪纸、麦秆画、草编、土织布等等。然而,这些浸透着先祖文明和精湛工艺的优秀遗产在工业化浪潮中正一步步流失,甚至是消逝。但是近年来,在渭南市各级妇联的牵头组织下,东府女儿再次拿起了剪刀、针线、土布,把妇女手工艺品制作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传统文明焕发出了耀眼夺目的第二春。

  精美的皮影、古老的手工编织、朴实的麦秆画、神奇的剪纸艺术、红红火火的土织布,精美绝伦的丝绸绣品……一件件关中东府特色浓郁、构思巧妙的妇女手工艺品,一个个蕙质兰心、心灵手巧的妇女手工艺能手,撑起了秦东发展致富“半边天”。

  目前,全市已培育建立市级妇女手工协会2个、省市级手工艺品生产示范基地13个、妇女手工艺品合作组织30多个。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的妇女约1万余人,示范带动3.6万余名城乡妇女创业就业,形成了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刺绣、土织布、剪纸、麦秆画、草编、花馍、皮影等7大类100多个品种的妇女手工艺品,产品远销北京、杭州、新疆等十多个省(市、区)。

  聚合力推产业

  搭平台助推妇女手工艺品蓬勃发展

  面对单打独斗、规模小、力量散、竞争力弱的妇女手工艺品产业现状,市妇联意识到产业要发展,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是关键。所以市妇联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在全市相继成立剪纸学会、市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助推产业发展。

  可别小看这两个小小的阵地,她们迸发的能量是巨大的。

  市剪纸学会吸纳了众多民间高手剪纸会员,他们通过举办的全国范围的剪纸精品大赛,一起交流切磋技艺,共同提高进步。同时,他们在市剪纸学会的组织推荐下,参加各类全国大赛,20余人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剪纸大赛的金银铜奖,还多次深入中小学和社区为居民和学生现场展示传授剪纸技艺,带动200余人从事剪纸。

  市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主要是针对农村留守妇女、残疾妇女以及中老年妇女。让他们都可以在不离乡不离土,甚至是足不出户就能参加编织,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协会自成立以来,坚持每季度至少举办培训班一期,聘请各地市编织能手为协会会员和周边妇女群众进行培训,累计培训1000人次,通过编织操作的讲解培训和现场指导,妇女手工编织技艺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强有力的组织阵地把有手艺的巾帼妇女聚合起来,凝心聚力朝着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大步向前。

  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如何解决?对于渭南市妇女手工艺品发展中遇到的创业资金短缺等问题,市妇联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多方协调,终于在省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为妇女手工艺品合作社5家提供项目资金73万元;市级民生项目扶持妇女手工艺品基地、合作社9家34.6万元;与邮政储蓄银行合作,为14名协会、基地创业带头人提供20万元贴息贷款,帮助扩大生产规模,吸纳城乡妇女就业。

  渭南各级妇女组织依托杨凌农高会这一平台,组织优秀手工艺品合作社连续8年参展,参展企业共30余家,呈现了独具渭南特色的刺绣、剪纸、手织布、编织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的参展作品,内涵丰富,技艺精湛,色彩纷呈,受到四方宾客的一致好评,成为展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强培训提技能

  创业基地孕育一批“秦东巧娘”

  渭南各级妇女组织注重挖掘农村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特点,集中开展农村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培训,打造了一批卓有影响力的基层合作社和创业基地,孕育出一批“秦东巧娘”。

  渭南妇女刺绣主要以苏绣、十字绣为主,刺绣产业发展壮大又以白水超群手工艺品合作社、白水红卉绣庄、合阳洽川玉绣公司等为代表,近年来共培训社员2765人次,其中贫困户526人,带动1000余人就业,其中残疾妇女80人。

  渭南郝氏家纺、大荔东全土织布、蒲城县玉女土布等专业合作社以帮助农村妇女致富为目的,采取“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在技术、培训、销售方面统一管理,组织农村巧妇,利用农闲和空余时间,生产纯棉手工织品,增加家庭收入。目前3个合作社共有62个加工点,社员1000多名,年加工手工布100多万米,成品6.5万多件,为农村贫困妇女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近两年来,在市妇联的指导下,各县(市、区)妇女组织层层联动,举办不同层次的妇女手工艺品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妇女1万余人次。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逐步在渭南地区培养了一批高、中、低不同层次的手工艺品产业从业人员,为手工艺品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各级妇联每年还会组织妇女手工艺品合作社,赴省、外地参加各级手工艺品大赛、手工艺品展览展销10余次,为全市从事刺绣、剪纸、编织、手织布、皮影、花馍等手工艺品制作的妇女带头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市场营销、贷款支持等多方面的服务。利用项目支持开发具有时尚元素及地域特征手工艺品,培树妇女手工艺品品牌。

  眼界宽了,市场活了。妇女地位明显提高,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有知识的女性参与发展手工艺制作,全市手工艺品发展充满活力,妇女创业就业热情高涨,勤劳致富信心坚定,撑起了发家致富的“半边天”。

  拓市场树品牌

  匠心独运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为了进一步拓展妇女手工艺品市场,扩大妇女手工艺品的品牌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把具有渭南本土特色的手工艺品推介入全球市场。渭南市各级妇联不断捕捉市场信息,利用各种媒介,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各类展洽活动。

  编织类的麦秆画作为渭南妇女手工艺品的杰出代表,曾多次走向国际参展。

  麦秆画作品经过剪、贴、熨、烫、粘、绘、镶嵌等30多道工序,内容涉及人物风情、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关中民俗等题材。其作品数百次代表国家省市对外进行文化交流。2016年4月,为G20农业部长会议制作国礼;8月,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品牌美国展;9月,为中国参加巴西里约残奥会制作国礼及礼品。

  渭南皮影不仅走进了电影、电视,也多次走出国门,在省妇联、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宏权影艺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薛宏权、骞小凤随同出访奥地利、新加坡、韩国、蒙古国、哈萨克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得到了国外友人的一致好评。

  除了挖掘手工艺品的市场价值,市妇联更注重引导,将民族文化的传统基因贯穿其间。目前,已有宏权影艺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等两家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高云岭、曹静等多人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旧题赋新意,老树绽新花”。如今,渭水女儿们走进校园,走向大众,走出国门,尽情尽力地展演着传统技艺的卓绝和风华,带着一颗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匠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华文明“大巧不工”的浑然气派。

新闻推荐

黄河防总检查组检查渭南市防汛准备工作

  本报讯(记者张绚丽)6月8日至9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薛松贵带领黄河防总检查组对渭南市防汛准备工作进行检查。  市委常委、市防汛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