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荔沙苑约您来打枣

渭南日报 2016-08-26 21:07 大字

本报记者张晓玲通讯员李华党宇杰庑房

素有“中国枣乡”美誉的大荔,被外界所熟知的是薄皮脆甜的大荔冬枣,而在当地洛河以南的下寨、苏村、官池等镇广袤沙苑腹地,有另一种具有百余年种植历史的枣树,俗称“水枣”。它树大参天,成熟时不像冬枣那般娇贵需一颗颗去摘,而是要抡起5米长杆,所以每到收获时节,“打枣”便成为当地一种文化符号。

在当地有句俗语,“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竿。”而下寨镇张家村的枣比俗语中提到的落杆时间还要早半个月,因此这里号称“西北第一杆”。

早晨6时多,热浪已扑面而来,我们驱车从大荔县城出发,沿108国道向西,不到40分钟,目的地下寨镇张家村已在眼前,这里地处大荔沙苑西部,经过多年的平沙造林,昔日荒凉的沙丘,早已变成了茂密的枣林。

下车站在路旁,目及所处是一望无际的枣树林,顺着一条小路步入,蝉鸣四起,遮天蔽日的绿树瞬间让人感觉荫凉舒适,那些枝头打尖的枣儿,个个紧凑相挨,压得树枝直垂下了头。枣儿有的已经发白泛着红圈,有的依然青涩,一串串如同珍珠玛瑙挂在枝头,随风搔首弄姿。

打枣人手持5米多长的细木杆,用力打向枣树枝,树上的枣便唰唰唰掉落下来。棍起棍落,不大工夫,一棵树上的枣便落得干干净净。

“打枣有讲究,不能用竹竿,容易裂开,要用洋槐木,成年人手可以握住的粗细,这样抡起来得劲,一棵枣树十几下就打完了。”“老把式”张强胜老人给我们介绍经验。

听过张强胜老人的介绍,我们信心满满地接过长杆也要一试身手,晃晃悠悠地用力敲打,枣儿却只是零星的掉落几颗,才几个回合,胳膊已经酸疼的抬不起来,才明白这不但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打枣的都是些有把子力气的男人,女人则拿着笼蹲在地里拾枣,虽然每打一处都铺有篷布,以便收集封装,但总有“调皮”的枣儿敲落后散落在篷布外面。

原以为拾枣会是个轻松活,可刚蹲下去脚迅速就被沙子包裹,要想挪动步子都很难,更别说还要边走边拾枣。看到那些拾枣的女人们个个身轻手快,我们无不佩服这些“老把式”的熟练活路。

有一处枣园,枣树粗若碗口,树下有一人在悠然忙活着,这个人便是园子的主人张文宏。张文宏一脸微笑着说:“枣树是老辈人传下来的,200年以上树龄的就有近20棵,虽然这两年枣的价格不好,但跟枣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我还是选择守候这份‘枣缘\’。”

听大荔县林业局的专家讲,大荔“水枣”的栽培历史悠久,西汉时,沙苑一带就有栽植。清乾隆年间,这一带凿井灌田,逐成规模。它成熟早,皮薄、肉厚、核小,鲜食脆甜可口,素有“中国第一早枣”“中国鲜食枣第一先”的美誉,更以加工成“金丝蜜枣”闻名全国。

如此这般历史悠久、闲情逸致的枣趣,君不来体验一回,岂不可惜?

新闻推荐

市人大调研组深入大荔、澄城调研后认为 社区矫正

为全市稳定作出了贡献本报讯(通讯员王涛)6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主任张留文带领市人大代表、内司委员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大荔县、澄城县对渭南市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视察调研,市司法局政治处主任张鹏...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