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席子一卷、亮子一展、油灯一点,就开戏了——“同朝皮影”天下传

华商报 2016-02-24 15:52 大字

“华州的迷胡,合阳的线,同朝的灯影天下传。”这句谚语广为流传,其中“同朝”是同州和朝邑的合称,就是现今的大荔县。同朝皮影戏是大荔、朝邑一带早期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包括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2009年,同朝皮影戏进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秦始皇为逗乐皇子

于是有了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相传从皇宫传出,后流行于民间。一种传说是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时整天啼哭不止,秦始皇令雕刻师仿照人的样子雕成各种形状的牛皮人在窗前表演,以逗乐皇子。

据晋代千宝的《搜神记》、宋高承的《事物记源》记载,当时均有影戏出现。清乾隆年间,同朝皮影各种唱板已基本齐备,并广为流传,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之一。当时产生了一批剧作家,最有名的当推李十三,其作品有“十大本”。

经过一代代的流传,同朝皮影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每逢庙会、婚丧嫁娶、贺寿、节日、喜庆之时,当地人多请皮影戏来助兴,成为居民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曾被誉为“宫廷音乐”、“陕西一绝”,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瑰宝。

五人表演一台戏

好签手需数十年经验

同朝皮影戏自产生以来传承方式有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二种传承形式。68岁的高成林,出生在大荔县沙底乡沙底村,后迁移至大荔县羌白镇寺前堡,他是同朝皮影戏市级传承人之一。

同朝皮影戏音乐细腻、幽雅、婉转、缠绵、唱腔美妙动人,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声结合使用,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并有其独特的发声与润腔方法,老生、老旦、顺生、丑角全用真声,花脸用净音(即喉音),而唱腔多用花音。唱白由男性一人承担(是抱月琴,说戏的)。高成林担任说戏,他最拿手的戏曲是《火焰驹》、《劈山救母》等经典曲目。

高成林介绍,同朝皮影表演时设备简单,“席子一卷、亮子一展、油灯一点,就开戏了”,表演由五人完成,这五人分别叫做前声、签手、后槽、上档和下档。从唱念做打到吹拉弹唱,五人即可“灯下敷陈千古事,影中博舞鼓乐声”。一幕皮影戏从开头到结束只有一位签手进行操作。演出时签手双手掌签,通过支撑皮影形体的竹棍来拟作人马的各种动作,有时一人同时可操持三、五个影人的活动。一个好的签手需要几十年的经验积累。

演出使用的皮影,经过选料、制皮、雕镂、彩绘、压平、定缀、合成而完成。皮影的雕刻刀法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人体结构比例匀称,布局巧妙。雕刻的人物形象,武士强悍,精神饱满,旦角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是群众欣赏、收藏的佳品。

老艺人相继去世

面临断代危机

高成林的女婿张友粮说,目前同朝皮影戏面临断代危机。“我之前也带过几个徒弟,他们最后都没有坚持下来。”提起同朝皮影戏的传承,高成林十分担忧。近年来,随着其他艺术形式的出现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同朝皮影戏呈现出退化萎缩之势。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相继去世,目前60岁以下的传承人已经屈指可数了。

为保护这一文化,大荔县文化馆对同朝皮影进行搜集、整理,拟建立完善的档案,还挖掘抢救碗碗腔的演艺、演技。促成民间皮影制作队伍的形成。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传承人。据介绍,大荔县文化馆从2005年开始挖掘整理相关资料,并组织展演活动。2013年整理资料、出版《同朝皮影》一书。华商报记者 边飞 

新闻推荐

村水站与电力部门有矛盾,殃及企业多次接电受阻负责人被村干部打伤

华商报讯(记者 贾凡)大荔县同华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华公司)负责人冯永军收购已倒闭企业建厂,但在为企业安装接电工程时多次遭企业所在村村干部阻止。4月16日下午,冯永军与供电部门人员再次...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