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年攻坚:***的“大荔模式”

陕西日报 2015-11-13 18:31 大字

大荔县搬迁户住上了新家

本报记者 陈圣强 通讯员 甘泉

   大荔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省定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片区县。全县75万人口中有10.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农户缺乏产业发展资金、技术水平差、市场化程度低、没能针对不同贫困人口进行对症下药等因素让这个位于关中东部最辽阔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农产丰富的县依旧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制约了大荔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大荔县在扶贫工作中狠下工夫,按照***的要求,对扶贫对象分门别类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统筹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扶贫、能力建设“四大工程”,依托县域实际情况探索出***的“大荔模式”,并规划今后三年时间到2017年底全面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大荔县委书记孙云峰说,扶贫工作要强化科学布局,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渠道,因地制宜,制定实际管用的扶贫办法,对于特殊贫困人群,要千方百计让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安全住房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扶贫渠道,创新工作机制和体制,吸引有责任的社会企业参与农业产业扶贫,让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让产业受惠贫困人群,通过产业扶持,增加群众收入,早日脱贫致富。

 分门别类 区别对待贫困人口

大荔县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认识:精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化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严格程序,将真正贫困的人报上来,才能进一步制定更精细的扶贫措施。

为此,大荔县认真核实贫困户每户基本情况和现状,走访周边群众,详细排查初次认定人员的具体情况,对有争议的问题及时召开两委会及群众代表会议,认定不合格的立即剔除出上报名单。最终结果在村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全体群众的监督,对提出异议的再次核实,确定最终名单。

通过这些严格的程序,大荔县对全县10.2万贫困人口摸底调查后将全县贫困人口进行分类,其中发展产业缺资金、知识不够缺技术导致一般贫困的人口有5.7万人;低保户、“五保户”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4.5万人。

针对不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大荔县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坚持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兜底保障政策,加大补助力度,根据不同困难程度执行低保补助和免费入住安居房。与此同时,对农村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由扶贫部门和帮扶干部协调金融机构按照基准利率,为每户提供5万元以下,三年以内的免担保、免抵押小额贷款,支持贫困户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同时抓好2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冬枣、杂果产业,做好配套道路、农田灌溉渠道、输水管网等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

大荔对于扶贫资金管理严格,坚持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做好扶贫项目资金全程监管,直接补助到户的资金,一律通过“一卡(折)通”兑付补助资金,到村到户补助资金必须在所在行政村内进行公示公告,严防扶贫资金滞留、挪用、挤占等情况发生,确保扶贫资金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些举措让扶贫资源得以集中,在扶贫项目实施中,企业为扶贫园区种植基地打了机井,修建公路,建立了农资农技、气象等服务平台,及时为农户提供服务,同时政府对扶贫资金的利用、管理和政策的实施得到加强,发挥了政府扶贫的作用,取得了立杆见影的效果。

 特困特办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红艳艳的大铁门,一砖到顶的清水墙,冬暖夏凉的钢结构屋顶。这是大荔县官池镇成王村村民丁福娃的新居。“我一辈子都没有办成的事,共产党帮我解决了!”雪白的墙壁,明亮的铝合金门窗,整齐的电路,新式的楼板炕,说起自己的新房子丁福娃兴奋不已。

几十年来,丁福娃老两口一直和智障儿子居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三间厦房里。一遇天阴下雨,一家人就不得不搬到邻居家借住。大荔县农村特困群众安居工程的实施让这家村民眼里的“恓惶人”入冬前住进了温暖的新居。

鳏、寡、孤、独、残、障,一提起这些“恓惶人”,人们常会皱起眉头,作为扶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他们生存状态直接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

事实上,对于这部分特困的群众来说,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然而对于特困群众建新房按以前的方法是不可能完成的。虽说每年都有扶贫建房项目,但分散在住建、民政、移民、扶贫办等几个系统,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单靠一个部门的补助往往解决不了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补助大多采取的是先建房后领取,这些“恓惶人”能够维持生存就算不错,也就永远享受不到扶贫建房项目资金,每年顶多领些生活补助,资金往往撒了胡椒面。

经过不断的调研,大荔对于这些永远无法建起新居的特困群众采取了特别的办法,在对这部分群众情况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和公示后,将住建、民政、移民、财政等系统有关扶贫建房方面的项目资金全部捆绑整合,改事后补助为原址免费建房。由县委农工部牵头,由财政部门全面整合住建、民政、扶贫、移民等部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以各镇党委为责任主体,由各镇、村为特困群众建造新房,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

“过去危房补贴一万元,听着数字不小,但这样的房根本就盖不起,有些贫困户智力有障碍,根本就不知道盖房”,大荔县赵渡镇副镇长赵凯说,“这次钱都用到刀刃上了,给了最需要的人。”

对于这一部分特困群众,除了在“住”上下工夫,其他方面也给予了充分保障。大荔县加大低保的覆盖面和补助力度,按照脱贫标准补足差额,实现精准兜底脱贫,同时对扶贫建档立卡中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人口由民政部门全部纳入供养保障范围,免除这部分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挂号费、普通门诊诊查费,享受全县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将城乡低保对象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提高困难家庭临时救助标准,加大教育救助力度,完善失独家庭补助制度和基本丧葬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慈善救助,持续保障特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建立园区 探索不同群众脱贫需求

贫困的本质是缺钱,扶贫的难点也是缺钱。钱从哪来?又如何保证将钱用到刀刃上发挥扶贫作用?这是大荔县扶贫工作一直考虑的问题,在大荔县的扶贫工作中通过建立扶贫产业园区,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子。

2012年起,大荔县建立起扶贫产业园区,并在在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的参与下,将大荔县羌白镇320多户低收入户将他们7000到1万元不等的国家产业补助资金在这家企业入股,然后由公司担保,向陕西信合大荔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申请贷款,贫困户可获得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贷款。他们在企业统一指导下进行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所获收益归自己支配,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以保护价统一收购。

钱的问题解决了,如何使用这笔钱?为此大荔县对自身劳动能力有限、经国家补助后仍无力建园的特困户,采取“参股建园”形式,对于有劳动能力,但是缺乏发展资金、技术的贫困户采取“参股融资”方式,有效化解了这个难题。

大荔县羌白镇八鱼村的余新现肢体残疾、妻子患有脑梗塞、肝硬化,家里无劳动力,不能从事农业生产,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但是在大荔县***模式的带动下,他家的情况有了改观。余新现算了一笔账:他把国家给的贫困补助参股到园区建设上,每年可分红441元,将家里三亩土地流转给园区每年可收入1800元,然后自己和妻子在园区里从事一些不需要体力的套袋、剪枝、采摘等零活,每年每个人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这样一来,他家从没有收入实现了每年近9000元的收入,有效改善了家里的情况。

这种参股建园模式就是对因灾、因病、因残等原因致贫的特困户,在国家补助后仍然无力形成产业情况下,将国家补助资金入股大荔县荔民公司,由企业在扶贫产业园区建设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足部分由企业解决,建成后产业设施归企业所有,经营权可由特困户经营或由公司经营,产业收益按资金投入比例进行分红,同时贫困户还可以到企业打工,确保贫困户依靠产业持续增收。2014年128户参股建园贫困户,葡萄园28户每户平均分红315元,西甜瓜100户每户平均分红980元。

大荔县扶贫产业园区冬枣种植户段朝铜说,他家里种的8亩地冬枣,没扣大棚前,每亩地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刨去成本后基本不赚钱。自己则在公司的担保下,2013年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将自家的8亩枣园改造成大棚冬枣,使年收入提高到16万元。

段朝铜收入的变化则是得益于参股融资模式。以前大荔县给一般贫困户的扶贫资金都交由农户自行支配,不能保证扶贫资金的用途,也无法保证扶贫资金是否真正发挥作用。在大荔县扶贫产业园区成立后,国家财政投入50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除过150万元用于引进良种,开展培训及基础设施建设外,剩下350万元用于350户一般贫困户补贴,对自愿参股融资的贫困户,通过把国家直补资金70%入股荔民公司,由企业向金融机构担保,这样参股融资的一般贫困户就可向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发展产业,然后在公司指导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成后产业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属于贫困户,由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入股资金年底还可以享受到公司的分红。2014年,大荔县扶贫办贷款贴息65万元,参股融资的322户一般贫困户除了产业收入外,每户还可分红441元。

“这两种模式其实就是将政府的扶贫补助资金通过企业平台进行了放大,发挥财政扶贫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也保证了政府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实现政府扶贫的目的”,大荔扶贫办副主任白志德说,通过参股融资和参股建园的扶贫模式,园区贫困户通过股金分红、贷款贴息、入园打工,使产业经营收入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脱贫效果明显。

在大荔县***工作中,企业既是“参股融资”、“参股建园”的承担者,也是农资、农技的服务者。大荔县荔民农资连锁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农资销售的公司,目前公司构建了完善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的农资配送网络和科技服务网络。村民可通过村里的连锁店,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农资,还可以享受到强大的农技服务团队的10项免费技术服务。“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是连在一起的,把农技服务附加到农资销售上对农民来说是花一样钱得两种实惠,而且这种农资农技零距离服务也为农户节约了成本,这样公司在大荔县农资市场自然占优势。”大荔县荔民公司总经理汪战仓说,“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的市场化运作,农技农资双向服务、农资农副双向流通、农业科技双向推动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好处就在于既保证了农户农资安全,也将农技送到田间地头,而企业在为农户提供农资服务中获得收益,2014年荔民公司销售额从2007年成立之初的不到1000万跃升为1.4亿元。

 真抓实干 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制约扶贫工作的最大因素,不是外部条件的优劣,也不是资金项目上的制约,而是党委、政府有没有把困难群众的利益放更突出位置。”大荔县委、县政府提出,破除一个“靠”字,强化竞争意识;破除一个“怕”字,强化担当意识;破除一个“难”字,强化开拓意识;破除一个“等”字,强化机遇意识;破除一个“懒”字,强化创新意识。

大荔县在出台的《关于切实做好***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县各级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始终把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贯彻***、精准脱贫的要求,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确保全县贫困群众在在2017年底与全县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

为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在《大荔县进一步加强部门联村干部包户扶贫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从2015年开始,用明后两年时间,大荔对全县15个镇57个贫困村、3.03万在册贫困户实施部门包联包户扶贫工作。大荔县坚持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镇,包扶一个贫困村,抽调专人入驻村帮扶,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任包联村“第一书记”,每个干部包扶一户贫困户,要求联村包户工作干部统揽扶贫工作,制定扶贫工作计划,明确脱贫目标、任务、责任、措施,协调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扶贫开发高效运行。同时实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驻村工作队制定年度扶贫工作计划,确保如期完成工作任务,部门联村工作主要考核村级扶贫计划制定。联村包户工作统筹安排及组织管理、项目对接及实施、部门联村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实效等内容,对包户干部每年进村入户天数一般不低于15天。

大荔通过一揽子***、精准脱贫的政策和将其列入全县年终目标责任考核,让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群众脱贫增收上。而对完不成扶贫攻坚任务,将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扶贫的领导干部将实行问责。

扛在肩上的是政治责任,装在心里的是爱民情感。在大荔扶贫工作是检验各级干部素质的战场,考验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也考验各级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感情。大荔县参与联村扶贫工作的干部,无论是贫困地区面上的情况,还是具体贫困户的个案;无论是扶贫资金的使用程序,还是未来富民产业的新规划,项目、数据、人名、地名,大家都了然于心。

这些年,大荔县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主要还是大荔县党员干部敢想过去不敢想的事,敢做过去做不了的事,大胆开拓创新,县镇领导深入一线解决问题,节假日连轴转成为家常便饭;党员干部比干劲、比能力、比作风,激情干事、努力成事成为大荔县人最鲜明的特征。

新闻推荐

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美丽乡村

大荔县段家镇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围绕历史文化作文章,组织人员对段家历史文化进行了搜集、挖掘、整理,投入100余万元,在育红村坡头建成以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为主题的休闲景观广场,昔日...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