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郭忠义:要和群众一起富起来

咸阳日报 2015-04-08 22:54 大字

郭忠义对核桃树进行管理。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春季一剪防突枝,夏季一剪防长枝,秋季一剪防冻枝……”这些核桃园田间管理知识,秦都区马庄街道办小秩村农民张口就能说出来。提起种核桃,大家说的最多的还是村里的郭忠义,时下正是核桃栽植的好季节,村上今年又发展了几十亩。如今,核桃慢慢替代了苹果,成了村民的“摇钱树”,群众也靠种植核桃走上致富路。

郭忠义是小秩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爱果木是村里出了名的,1992年,他第一个在村里引进苹果树,组织村民发展苹果产业,这一走就是20多年,群众也因苹果栽植手头慢慢有了钱。

苹果树已经老化,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北部县区苹果产业的发展,村上这种次生带的苹果,群众付出的劳动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村子的产业如何发展,发展什么产业?郭忠义始终在思考和寻找。

为此,他不停地通过网络、农技信息、朋友打听等适合村子土质和气候环境的农业产业。2000年,在一次农业会上,郭忠义认识了中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一位教授,了解到他培育的中核短枝核桃适合当地栽植,而且在大荔县大面积发展。他回到村里,组织了几家愿意种核桃树的村民到大荔考察学习。

“短枝结果,先结果后长树,发芽就有果,没有空果枝,双果率80%以上,串结情况下,果个均匀大小一致,皮薄、瓤饱满,还能剥全仁,没有大小年……”这些新成果,对和果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郭忠义来说如获珍宝。于是,在他的动员下,他联合几个果树行家,一下引进了7000棵,栽了近百亩地,进行先期试验。3年后,亩产收入过6000元。

“这比苹果好作务得多,人工、肥料等投入都少,一年就打一次药、施一次肥,天旱了灌一次水,天不旱就不用管,省出的人工还有收入。4年以后,单株平均结果在700个以上,每亩按栽60棵算,青果亩产达2000公斤左右,亩均过万元。”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新常态 新目标 新气象 ——大荔县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王琳辉通讯员李华春末夏初,瓜果飘香,美丽大荔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上捷报传来,大荔先后签约项目17个,揽金215.5亿元,创该县历史之最,列全市前茅,这让大荔县发展的后劲更...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