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质教育“生态圈” “三名+”建设助推澄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姚佩 通讯员 吴荣
前行,是每座城市亘古不变的主题。城市需要不停地前行,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给予生存的养分,而在澄城县,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成为助推这座城市向前迈进的坚实动力。
擘画发展蓝图、规划教育强县路线。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澄城县将教育发展的聚力点锁定为“名师+”“名校长+”“名校+”建设等方面,为教育事业的全面起势做好铺垫。正如澄城县教育局局长党师龙所说:“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典型引路至关重要,而名校、名校长、名师这三个主体组合起来释放的‘效应’,正是助推澄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社会关注,群众期盼。把澄城的教育做好,教育质量抓好,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聚力教师培养提升教育“软实力”
兴国必先强师。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围绕“谁来培养人”这一问题,澄城县积极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利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青蓝工程等措施,打造出了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将‘名师+’建设与新任教师培训培养相结合、与薄弱学科发展提升相结合、与深化线上培训相结合、与教师终身发展相结合,夯实专业之本、打造人才梯队,为澄城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有力的人才支撑。”澄城县教育局副局长雷诚志说。去年,新招录的82名特岗教师全部分配至城区跟岗实践,加入相应学科的“名师+”研修共同体,并从农村学校遴选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影子培训”;选送中小学骨干教师赴北师大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组建体音美、地理、科学等薄弱学科“名师+”研修共同体,开展“名师+”小学体音美学科“送教下乡”活动。搭建学习平台,组建县域学科研修共同体,通过“名师+”研修共同体,学科备课组活动展示、微报告讲座、微课堂示范等,引领各学科教师科学设计教法。围绕“校长发展、教师发展”两条主线,按照“精准、精品、全员”培训的总思路,开展了第三届校园长论坛、新任教师全员培训、“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和教科研主任网络培训等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研讨交流、班级管理、授课技巧的快速提升。
郭荣周,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澄城中学地理教师。在他看来,作为“名师+”研修共同体的负责人,不仅自己要成长,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孔娜是郭荣周的徒弟,对师傅可谓是崇拜有加。“郭老师的每节课都是精品,而且已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我评市级教学能手的时候,郭老师一遍一遍指导我说课、磨课,指导我打破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用画板画的方式呈现木桶效应,最终顺利获评市能。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冲击省能。”孔娜说。
目前,像这样的校级“名师+”研修共同体,澄城县共有147个,参与人数达2500余人,共开展活动千余次。
除此之外,澄城县委、县政府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落实了省级教学能手待遇和“三名+”建设经费,开展为期3年的争创“两名三优一楷模”主题活动,对先进代表进行命名表彰。去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拿出300万元重奖先进;中国大唐集团在澄设立600万元“英才教育奖助金”,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培养好教师,也需要留住好教师。显然,澄城县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一系列举措,已经结下了累累硕果。
聚力团队协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核心,在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地位举足轻重,肩负着兴校强教的重要使命,也深刻影响着学校和师生的发展轨迹。
“在我看来,名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要以自己科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作为引领,从而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采访中,对于名校长,澄城县城南初级中学校长贺海军有着自己的见解。
冯小军作为澄城县韦庄镇学校的校长,是贺海军“名校长+”发展共同体成员,同时,韦庄镇学校也是城南初级中学的“+校”。“农村学校毕竟班级少,学科教师也相对薄弱。全县‘三名+’建设启动以来,我们与城南初中同频共振,城里教师也经常送教下乡,现在的教师笑容更多了,精气神更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高了。”冯小军说。
据了解,目前,澄城县共建立县级“名校长+”发展共同体14个,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实现了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的深度融合。
为了培养更多的名校长,澄城县聚焦课题引领、活动展示、共同发展,始终坚持把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把观摩交流作为校园长成长提升的重要手段,把智慧共享作为校园长成长的内在动力。各挂牌校长立足自身学科研究方向、学术专长,组织各成员校长开展课题研究,确定了《“双减”背景下学校管理策略研究》《教师队伍层递化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等十余个课题作为研究重点,为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张茂荣“名校长”发展共同体组织的“双减”论坛,各成员校长围绕“双减政策减负提质”主题,携手共话“双减”新举措;贺海军“名校长+”发展共同体组织各学科教研组组长及相关优秀班主任代表,深入“+校”开展的“有效课堂标准及课堂观察维度探究”研修活动卓有成效;李晶“名校长”工作室以“立足前沿、实践探索、互助交流、共同发展”为核心,倡导“追寻有我办学理念,坚守无我教育情怀”,使各成员校长深受启发。各“名校长+”发展共同体形式多样的座谈交流活动,实现了管理智慧的融合共享,教育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升华。
“我们以‘共建 共享 共长’为愿景,致力于建设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创新型共同体,以培训学习、专题研讨、项目研究、阅读分享为主要活动形式,打造融合共生的教育格局,致力于培养富有领导力的创新型名校长与骨干校长后备力量。”2月25日,澄城县“三名+”建设成果展示及综合考核会上,澄城县实验学校校长李晶的一席发言铿锵有力。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支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必将给澄城县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聚力资源建设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高新一中的云课堂,教师讲课幽默、思路清晰,而且我们可以直接看到西安学生上课的状态及如何回答问题,可以说对我们是一种榜样的激励。”澄城中学高一16班学生田婉仪作为“双师+”课程班的受益者,感触颇深,表示非常珍惜学校提供的这份优质的教育资源。
去年,澄城中学与西安市高新一中“云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设云课班,统一教材、统一教研、统一资料、统一考试、统一评价,实现与高新一中的零距离对接与交流。澄城中学教师充分发挥线下辅导教师的能动性,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在两个空间,通过双师协同,共同为孩子们呈现全日制优质课堂。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于“名校+”建设,澄城县并不是简单的“名校”复制,更不是资源的单向输出,而是“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多元优质、各具特色发展。采取“上+、下+”模式,以“合作”与“合并”两种方式并驾齐驱。县域内采取“下+”模式,即“1所名校+3至5所发展提升学校”,县域外采取“上+”模式,由各学段引领学校,积极挖掘域外联谊学校资源,先后与江苏省镇江市宜城中学、丹徒区实验学校、衡水十三中学、西安高新一中、渭南初级中学、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等,组成了“名校+”教育联合体,以互派领导挂职交流、云端学习、坐镇指导等“合作式”办学方式,实现共融共通、共促共进。
“学校是一个靠整体、靠系统发力的场所,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教育的地方。这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三名+’,结成组织,建立活力系统,常态进行能量交换、思想启迪、智慧共筹,从而实现共融共生。基于以上认识,北关中学教育联合体、发展共同体形成了诚——融——共的理念,即以足够干实事的诚意和真心换位思考,从共情到共鸣到共融到共生。”澄城县北关中学校长张玉芳说,在“名校+”建设的道路上,具体做法是基于学校成长的向上联合,与市域内和市域外的十余所学校形成教育联合体,每年举办一次教学节,每学期一次研讨交流活动。“下+”即与北关中学庄头分校、刘家洼学校、醍醐学校、创新中学初中部形成教育联合体,交流学校管理经验,培养中层及教师,做好学情调研。而与北关中学庄头分校则是合并式办学,同一法人、分校管理,是基于经验移植的深度联合。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惟愿以有限的精力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最好有成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张玉芳发自肺腑。
经过一个学期的运营,澄城县共建立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14个。未来,在“名校+”建设这条路上,澄城县将一如既往,以教育均衡资源为思路,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实践,大力实施“名校+”建设,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新的一年,新的发展,澄城县将一如既往高质量推进“三名+”建设工作,在建设力度上再加强、在建设方法上再创新,努力实现更高品质的教育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县擘画浓墨重彩的奋进之笔。
新闻推荐
澄城县人民检察院芦苗苗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在全国正式上线了,当时的我还是一名群众,对它只是好奇但并未深入接触。每...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