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凡书写不凡 澄城县公安局寺前派出所辅警王军鹏的为民情怀

渭南日报 2020-12-03 08:23 大字

本报记者 曹世居

他20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维护治安、调解纠纷、巡逻防控,他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先进事迹曾先后被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他就是最近被评为2020年第三季度“渭南标杆”的澄城县公安局寺前派出所辅警王军鹏。

“可以上门为我母亲办理身份证吗?”“我在外地,能帮忙迁个户口吗?”在便民服务微信群里,这样的信息总是应接不暇,王军鹏总是不厌其烦地逐一解决。今年3月的一天晚上,寺前镇圪崂村一村民通过微信群求助,说他在外地打工,户口本丢失,因疫情无法回家补办。王军鹏看到后连夜请示领导,迅速为其补办了户口本,并寄到该村民的工作地。他将“枫桥经验”融入实际工作,创建村级微信群90个,涉及群众1.5万余人。今年以来,接受各类咨询1800余次,代办、上门和邮寄服务500余次,收到感谢信30余封。

面对疫情,王军鹏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对单位办公场所进行消毒,登记所里人员体温;走村串巷张贴通告,设卡盘查,核查数据,连续一个多月工作到深夜。2月6日,他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经诊断是劳累过度引起的心肌缺血,但他仍坚持返回疫情防控工作岗位。“我没事,疫情当前怎能考虑个人安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走进寺前派出所,你会看到一个醒目的牌子——老王工作室。这里经常上演家长里短的纠纷场景,作为辅警的王军鹏扮演着调解员的身份。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现身讲法列举案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化解了一起起难缠的纠纷案件。疫情防控期间,他通过微信平台成功调解了韩某与权某因黄花菜欠款而引起的纠纷,避免了一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今年以来,他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0余起,无一起转化为行政、刑事案件。

“老王,你又来看望你叔咧!”一到寺前镇西习村,村民总会亲切地问候他,因为这里有他最牵挂的“亲戚”习学农老人。老人幼年丧母,中年丧妻,10年前儿子儿媳又意外身亡,留下孙子与老人相依为命。4年前,王军鹏承担起义务帮扶的责任,与这位老人一来一往便是4年有余,他把这条通村路跑成了“回家”路。老人生日,他订蛋糕陪着老人过生日;村里停电停水,他给老人送羊肉泡等;老人发生车祸,他跑前跑后带老人检查伤情;疫情防控期间,他委托熟人替他买营养品看望老人;村里路面改造,老人门口坑坑洼洼,他就利用下班时间去平整;老人的房屋因年久失修阴雨天气漏雨,他自费请工人买材料修补屋顶……老人见人就说:“军鹏那娃真好,隔三岔五买菜买东西来看我,好娃啊,自己的儿子也不过如此!”提起王军鹏,老人就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他义务照顾老人的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心有忠诚信念,行将无悔坚守。王军鹏就是这样一个人。群众的事他总能无微不至,热情周到,一句句亲切的“老王”,就是人民群众对他的馈赠。每当这时,他总会笑着说:“作为一名公安,我问心无愧,这就值了。”

新闻推荐

冬天到了搭炉子

在寻柴搭炉子的烦忧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即便今天用上了暖气和电热炉,再也不用为搭炉子的事发愁了,但我仍然怀想那些...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