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惠渠:长河一渠惠民心

三秦都市报 2019-04-28 02:12 大字

■王保强

“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这个纂刻在陕西“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曲里渡槽主桥墩上的对联,形象地刻画出了90年前陕西水利人的博大胸怀和敢与自然博弈的为民风骨。

曲里渡槽,一字排开的八字型支撑立柱如林木般高高耸立,输水桥涵主拱如同彩虹般横跨南北,连起了南北两地100多米宽的大沟,也连通起了可滋润渭南蒲城、澄城、大荔三县万顷良田有水的欢畅。洛惠渠前身为汉武帝刘彻发卒万余人,历时十余年开凿的“龙首渠”。汉时龙首渠的修建,也创造出水利设施建设“坎儿井”引水技术的前身“井渠法”。

1929年,关中大旱,三年没有下雨。时值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主政陕西,他邀请留学回国的陕西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回陕西筹划水利建设。1933年,关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在李仪祉的主持下开始勘测建设,1947年通水。渠首建在澄城县和蒲城县交汇处的洛河原汉代龙首渠取水处附近,总干渠沿洛河东岸穿塬越沟,架桥凿洞,由大荔县义井村出铁镰山向东西两向而行,设计灌溉农田3.3万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的11月至1950年4月10日,仅用了150多天时间就完成修复任务,洛惠渠正式贯通并举行了放水庆典,5月22日洛惠渠正式开闸放水进行首轮夏灌。自此,前后历经19年建设的洛惠渠开始惠泽百姓,滋养起洛河流域的万顷土地。

1953年3月,陕西省洛惠渠管理局成立,洛惠渠全面转为灌溉管理,为满足灌区群众扩大收益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加强灌溉管理的同时,洛惠渠灌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工程改扩建。1966年开始兴建蒲城县洛西灌区;1974年扩建总干渠,输水能力由13.5立方米每秒提高到每秒18.5立方米,新增受水面积1.6万公顷,到1980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5.2万公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划用水、盐碱地改良、高含沙引水、计算机应用等科研项目相继取得成果,灌溉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使得洛惠渠工程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灌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灌区植树绿化面积大幅度增长,群众饮水条件也随之改善,不少长期荒芜的盐碱地区,焕发了新的生机,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据测算资料,灌区干燥度由开灌前的2.88降为1.84,渠水所到之处,粮丰林茂,瓜果飘香。

一河洛水缓缓流淌,由几代水利人为之奋斗拼搏的洛惠渠,渠水依旧。那伟岸的桥梁、雄伟的渡槽和承载着流水不息的隧洞,还在诉说着水利人心系苍生的胸怀,洛惠渠还在滋养着5万公顷土地上的三县人民。

新闻推荐

澄城县公安局安排部署第二季度公安工作

通讯员张宇涛近日,澄城县公安局召开第一季度工作点评暨第二季度工作部署会。县政府党组成员、局党委书记、局长薛水镜参加...

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