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渭南非遗保护创新发展 让民族瑰宝活起来

华商报 2018-01-26 03:26 大字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渭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遗”作为渭南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现有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102项,国家级传承人11人,省级传承人102人,中省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量均位居全陕西省首位。

近年,渭南市革故鼎新,树立活态传承理念,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主题非遗活动品牌,既为广大市民打造了热闹的新春佳节,也留住了传统年味。组织黄河金三角面花大赛,三省五市千余件作品同场竞技,现场观众上万人次,活动信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启动“非遗进校园”命名一批非遗示范学校,形成示范引领,建立长效化本土传承机制。“匠心遗韵 非常精彩”的非遗网络直播,单日点击量突破3万人次,更是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建成西北首家数字化非遗传习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10万余人次,成为宣传渭南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渭南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活态传承发展,才能让非遗“长生不老”,繁荣非遗文化生态。”

渭南每年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各类展演展示活动300余次,让非遗走出去,讲好渭南文化故事。

韩城行鼓曾出演过香港回归、2008年奥运开幕式等。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戏多次前往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澄城刺绣、蒲城麦秆画、临渭黑陶、澄城面花多次在国内国际平台展示,或作为国礼馈赠给外宾。

为实现文化产业对接***,渭南非遗项目***也在行动,目前各县市区都引导和扶持了一批非遗助力扶贫的重点项目。例如,《临渭草编》作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已从传统的技艺延伸为多样化发展,临渭区巧娘草编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带动贫困户500多户参与其中,让贫困户年户收入达万余元。

非遗产业化,非遗产学研创新实践,非遗助力脱贫,渭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经济的互鉴、共享、共荣中,呈现更加活跃,生动,繁荣的崭新气象。邢雪雪/文

新闻推荐

对脱贫检查搞“盯梢”就是欺上瞒下

1月11日,网上流传出微信群“吉安城临时工作群”的聊天截图。截图中,微信名为“镇政府××”和“××镇长”者分别发布消息“陕EG198*、陕E2990*、陕EE066*、陕E5873*、陕EY990*,这是调查组车牌号,大...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