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追秦汉赏黑瓷游山川—澄城县依托历史文化优势精心打造旅游强县

西北信息报 2017-06-29 10:05 大字

澄城县龙首坝

精华景点

明清古城

古城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四百年。墙体夯筑,南面开门,为当年防御土匪劫扰而建。

城内留有老院落16家,另有水井、石磨及地窨等。战乱年月,人不出城,生活无碍。

饮食一条街

饮食街建有窑洞式食堂30余孔,并有油坊、醋坊、豆腐坊等食品加工场所多处。

饮食街为游客吃住之地。现做现卖几十种特色小吃和农家饭菜。

街中还建有窑洞宾馆、零售商店及公共卫生间等。

大队部老院

公社化时期的大队部和学校,基本保留原貌。

两排教室现改做成陈列室,声光电技术齐备,展示出了共和国发展的大致历程,值得细心观看。

张氏三兄弟烈士陵园

为安葬本村优秀儿女张鼎安、张绍安、张德安三兄弟之陵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鼎安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和中共澄城县委首任书记。兄弟三人因武装响应“西安事变”,被反动当局支持下的地方恶势力残忍杀害。该陵园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游客广场

在原先的打麦场上所建,为游客休憩、娱乐之场所。重大节日,在此表演源于本地的古老乐舞——“洪拳鼓”。

洪拳鼓,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匠园

汉武帝即位后,唯才是举。为了重慰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科技贤能,敕令在良周秦汉宫旁修建“大匠园”,供贤能之士避暑休养。园址在此。

唐代曾对其修复,园名匾牌由褚遂良题写。

本报记者 乔刚 通讯员 王怡蘅

引人入胜的龙首坝风光,星罗棋布的良周秦汉宫文物古迹,悠久厚重的尧头窑陶瓷文化,璀璨夺目的壶梯山红色历史……这里土厚水淳,风和俗美,梁原起伏,山川壮丽,隋文帝修建行宫,唐名相魏征在此受封,历史上曾有过“澄城八景”,如今更胜当年,一个由过境游向重要旅游地转变的澄城正在厚积薄发。

良周秦汉宫殿遗址(简称良周遗址),是东周——汉代所遗存的大型宫殿群遗址,保护面积80万平方米。

经部分勘探,遗址区共发现各类文化遗存242处。东区最大一处房基,平面呈“L”形。在遗址及壕沟周边曾发现了“宫”、“貌宫”、“与天无极”等一批珍贵瓦当和体量硕大的空心砖,以及板瓦、筒瓦、陶制水管等建筑材料。

良周遗址是目前全国同时期宫殿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的行宫遗址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位于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遗址面积约4平方公里。现存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窑址129座、古民居75处、制瓷作坊78处、庙宇祠堂17处、瓷片堆积层3处,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存最丰富的古瓷窑遗址,被专家誉为古瓷窑“活化石”,“露天陶瓷博物馆”。尧头窑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窑的历史和发展传承有着重要价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其产品被誉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2006年6月,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4月尧头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尧头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4年3月尧头镇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5年6月“尧头黑瓷”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3年澄城县委、县政府着手实施尧头窑遗址开发保护,建设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以遗址保护维修为核心,以开发建设文化旅游景区为重点,科学规划,重点保护,合理利用,传承陶瓷文化,壮大黑瓷产业。通过部门联动,争资引项,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在园区纳入全市十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同时,争列全省三十项重大文化项目,今年跨入AAAA级景区行列,五年内上榜AAAAA级景区,并逐步形成陶瓷产业集群。为建成中国黑瓷之乡、创建国家陶瓷产业集散地、建设国家级遗址公园和申遗奠定基础。

截止目前,先后聘请省考古研究院、省测绘局、省遗产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设计院、西安美院及北京候鸟景观设计院等专业机构,分别进行了地理测绘、地理航拍、考古调查、地质勘探,编制了文物保护规划、旅游规划、景观设计方案和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划等十多个可研和规划。对部分窑址、作坊、民居及祠堂进行了保护维修;铺设了两公里的步行景观慢道,架设了跨度150米的全省最长的景观吊桥;对景区道路、广场、停车场和沟涧地进行了绿化,绿化总面积达400亩。安装了安防技防设施、背景音乐、电子导航仪、景区导览图及线路指示、园区景点简介和游客安全警示、提示等各类标识标志;在高速出口至园区,县城各要道至园区安装了道路标示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标识系统。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内设咨询处、售票处、医务室、行李寄存处、电话亭、邮政服务中心、游客休息厅、购物中心、电子阅览室、客房部、会议室、导游台等,服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美观。建成陶瓷文化广场、景观文化墙、三个游客休息亭、100个车位的标准化停车场、400个车位的辅助停车场、一个4A级旅游厕所和二个2A级旅游厕所,全部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既保护了景区环境,又实现了污水二次利用。建成了集办公、住宿、餐饮、会议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园区管理处办公楼,设施配备完善,工作环境优雅。通过招商引资,先后有八户企业投资2600余万元在景区规划内注册了公司,建设了陶瓷作坊、陶瓷体验区。生产工艺不断提升,陶瓷产品琳琅满目,不仅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龙首坝景区位于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距离澄城县城17公里,总占地面积5530亩,全长6公里,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型景区。1985年4月被澄城县人民政府确立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龙首坝是一座石拱滚水坝,横断洛河,气势雄伟。该坝因建于汉武帝时创建的龙首渠的渠首段而得名。龙首渠是西汉时修建的一项引洛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引水工程。相传在开凿此渠过程中挖出大量化石,因古代人们把化石看作是龙骨,所以就把这条渠叫作龙首渠。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8~公元前117年),为了灌溉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20公里)以东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北洛水下游东岸的6万多公顷碱卤之地,有一个叫庄熊罴(pí)的人向汉武帝上奏,建议由北向南修建一条引洛河水的灌溉渠道。由于灌区地势高亢,必须抬高引水道,而经过商颜山(今铁镰山,大荔境内)下时,一带土质疏松,渠岸容易崩塌,于是修渠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明了“井渠法”,就是在地面上开凿一系列竖井,在地下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在井下流通。此工程征调士卒1万余人,历时10年才告竣工。龙首渠的建成,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并使其变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产量增加了10倍多。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井渠法在当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它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该坝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建成,坝为石拱滚水坝,坝轴为弧形,坝面为渥奇式。坝高16.2米,顶长187.67米,顶宽5米,坝基最大宽22.5米。该坝因建于汉武帝时创建的龙首渠的渠首段而得名。龙首渠是西汉时修建的一项引洛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引水工程。该坝由著名爱国将领杨虎成倡导,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主持规划,总工程师孙绍宗率队堪测并全面负责工程实施,工程师李奎顺具体设计,于1934年5月动工兴建,次年6月竣工。坝体用工157669个,用石料20525立方米,用沙7290立方米,用水泥12092桶,支付银元217881元。当时的中央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了“龙首坝”坝名,在坝东建亭并立碑留念,“龙首坝”纪念亭也是仿古木结构建筑,古朴大方。

景区建筑宏伟,怪石林立,水流湍急,坝下河床狭窄,形成了状如“壶口”瀑布、险滩、湿地、龙眼、龙潭等自然景观;设有滑索、水上漂流、游乐园、跑马场、龙首迷洞等景点,下游1公里处还有著名的温泉,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配套发展了农家乐,年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处旅游胜地,被陕西省旅游局定位为一日游景点。

景区依托优越的小盆地气候和光热水资源,分优质酥梨区、设施果蔬区、果蔬新品种研发及苗木繁育区、农产品交易区、标准化养殖区分板块建设,大力发展设施果蔬,无公害种植,品种有西红柿、高质脆瓜、西瓜、桃、杏、草莓、樱桃等,酥梨区、情人谷采摘园初具雏形,形成了“观光+采摘”的现代休闲旅游模式,来景区旅游的人们可以享受到采摘的情趣,生产的“龙首坝”牌水晶梨、大棚桃、杏,美名远扬,已成为全省知名的一村一品地方特色农产品。

为了进一步加快景区发展,提升景区承载能力,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成为全省知名的旅游景点,下一步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内容为:400万元酥梨采摘区3500亩;500万元情人谷休闲观光园200亩;500万元休闲垂钓、荷花、菱角园80亩;300万元珍禽养殖场100亩;500万元游客中心及停车场;500万元游客休闲购物中心;1500万元设施采摘、开心农场;1000万元古堡、古战场复园;1200万元景区农家乐;500万元芦苇汤湿地700亩;200万元龙首迷洞;200万元游乐场、跑马场;300万元景区攀岩及安全设施;2600万元温泉洗浴及休闲中心;500万元驼群沟温泉水库养殖垂钓烧烤区;500万元水上游乐中心;500万元漂流;300万元景区绿化亮化。

近年来,该县按照“政府主导、集中管理、集约经营、多元参与、统筹发展”的思路,将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旅游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提供平台,通过文化的繁荣为旅游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初步建成以尧头窑为龙头,以龙首坝、博物馆、乐楼、精进寺塔等景点为支撑的80公里旅游环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据统计,截止2017年5月底,该县吸引省内外游客15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40.7%和30.5%……如今的澄城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新闻推荐

华商原点周刊 恢复高考40年 “感恩高考 改变命运” 4位高考经历者分享当年高考故事 成都高考“钉子户”将第21次参考 50岁的他说:没念过大学,始终不甘心

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40年后的2017年,全国约有84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而陕西有近33万考生参加。40年来,通过高考,有2亿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甚至精英。高考,不仅为国家选拨了...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