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路
本报记者冯战武通讯员张社仓杨武
澄城历史文化悠久,据史记载夏商属雍,春秋属晋,秦始设北徵邑,汉置徵县,北魏太平年间始建澄城郡,县名由此沿袭至今,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风和俗美,梁原起伏,山川壮丽,隋文帝修建行宫,唐名相魏征在此受封。目前,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4家,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市前列,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
近年来,澄城县按照“政府主导、集中管理、集约经营、多元参与、统筹发展”的思路,将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旅游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提供平台,通过文化的繁荣为旅游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初步建成了以尧头窑景区为龙头,以龙首坝、博物馆、城隍庙神楼、良周秦汉宫景区、精进寺塔、黄土峰林景区、吴坡现代农业示范园、水莲古村、壶梯山、居安东周墓群等十大景点为支撑的80公里旅游环线。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由小到大、由散到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率日益提高。截至9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157.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9亿元。
政府主导规划引领
合力推动
坚持把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放在突出位置,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产业,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经发、财政、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澄城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激发了全县上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热情。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突出融合发展项目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科学引导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澄城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及配套政策,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为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围绕建设“旅游崛起的文化新澄城”目标,在高标准编制《澄城县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聘请国内5家资质设计单位来澄考察,编制完成了尧头窑景区、龙首坝景区、良周景区等6个规划与可研。《尧头窑景区与镇区融合发展总体规划》由北京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编制,老街修复、景区南北大门、游客调度中心和生态停车场等4个重要节点项目设计已全部完成。
项目带动龙头牵引
融合开发
坚持把项目作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做足“文化+旅游”文章,探索“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融合开发旅游项目和资源。有机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古村落保护、民俗文化传承、传统美食推广、历史文物挖掘、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示范观光等文化旅游资源。
围绕尧头窑景区6个国家级称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尧头黑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持续加大尧头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新的游客调度中心、老街修复保护和景区南北大门、生态停车场建设加速推进,12月底前,景区老街、客栈、酒吧、小吃街等对外开放,将极大地提升景区旅游接待能力,增强景区内涵,提高游客满意度。良周秦汉宫景区2016年投资570万元,安装景观路灯300盏、绿化美化景观道路2000米、改造仿古门楼50户、新建休闲茶舍1座;陕西黄土画派良周绘画基地全面对外开放,书画展厅免费对游客开放,定期组织画家为游客赠送画作,三季度西安美院教授、学生基地绘画写生120人次;景区400亩的葡萄采摘园9月采摘节游客达万人以上。全面启动龙首万亩农业公园(龙首坝景区)创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规划投资4.5亿元,打造成集人居、产业、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生态一体化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公园。截至目前,完成投资5600万元建成3500亩优质酥梨基地、3000亩早熟苹果基地、600亩设施采摘园、生态生猪养殖场2个、肉牛养殖基地1个、珍禽养殖场1个、生态垂钓园1个;龙首迷洞游乐场建成投用,龙首山庄主体建成,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庄头黄土峰林景区依托近城郊区优势,规划面积5000亩,核心区2000亩,打造集农业观光、苗木花卉、特色餐饮、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景区。吴坡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面积25000亩,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投资1.3亿元,依托以色列、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以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为理念,建设“特色突出、生态循环、科学高效、观光体验”的综合型现代农业类型景区。通过以上景区打造,使全县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快速发展、魅力突显,“一日游”“两日游”和“多日游”与省市旅游圈有效对接,全县旅游市场正在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人文旅游转变。
按照“大众性、民俗性、特色性”的原则,大力发展星级酒店、农家乐、主题客栈等旅游配套设施;深度开发澄城水盆羊肉、麦子泡、三番饼等特色餐饮和地方名吃;成立了尧头窑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黄土情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旅行社6家,其中大秦旅游有限公司是渭南市唯一的县级旅游车队公司,拥有旅游大巴16辆,可以承接国内旅游租车业务;建成三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9家,其中“印象古徵”被评为五星级农家乐、中国金牌农家乐,“阳光绿洲”被评为四星级农家乐。尧头黑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深受游客青睐。目前,全县陶瓷研发企业共9家,5家建成集游览、购物、休闲于一体的陶瓷展销中心。鸿运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黑瓷产品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文化创意一等奖;润昌得瓷业有限公司的黑釉猫枕荣获2016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尧头窑黑瓷产品参加国内各类大赛获得奖项12个,国家美术馆收藏黑瓷作品一件。依托澄城客运总站及大秦旅行社资源,以“运游结合”为切入点,利用客运站旅客集散的功能,8月份建成县级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景点推介、购票办理、土特产展销、吃住行咨询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接待外来游客1500人次。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的成立及运营,为推介宣传澄城旅游景区、特色小吃、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高澄城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多元发展
围绕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包装和整合,精心策划了6个带动作用明显、市场前景好的文化旅游项目,申报项目资金23.97亿元。尧头窑景区、镇区、矿区融合发展项目资金11.1亿元,龙首坝景区资金4.4亿元,良周秦汉宫景区资金1.3亿元,吴坡示范园观光景区资金3.77亿元,黄土峰林景区资金2.3亿元。着力搭建融资平台,特批组建“澄城县尧头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和“澄城县黄土情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注册资金8000万元迅速运作,筑牢了文化旅游深度整合的资金后盾。尧头窑一期文化旅游生态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立项并下拨国投资金500万元;尧头窑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今年首批项目并争取到国家专项基金3000万元;中国历史名镇尧头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3100万元;总投资1.26亿元的良周秦汉宫景区建设项目已获省发改委立项批复,并作为第二批国投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总投资5626万元的壶梯山景区项目已列入国家发改委项目库。
创新管理广泛宣传
拓宽客源
以建立高效、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目标,对全县旅游资源统一开发、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全力营造规范、有序、宜人的旅游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宣传推介文化旅游资源,抓住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长城内外》来澄拍摄机遇,吸引各级媒体关注、宣传澄城,尧头窑景区、龙首坝景区、魏长城遗址先后在央视3、4、9、10频道宣传推介,《人民网》《陕西旅游》《渭南日报》等媒体也予以关注和报道。投资60万元拍摄了《澄城旅游宣传片》《澄城对外宣传片》《尧头窑4A级景区宣传片》;在京昆、连霍高速公路设立了大型旅游宣传牌3处;在县城主要路段设立旅游标识导向牌26处;开通了澄城旅游、智慧旅游等微信公众平台;走进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进行了宣传推介;派驻营销人员参加重庆、成都、黄河金三角等专场旅游推介会,促进了澄城旅游市场快速升温。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失去旅游推动的文化,也没有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活力。澄城旅游的最大亮点就是文化,文化赋予澄城旅游的特殊价值,使其从无到有,从零突破,颠覆了人们对澄城的印象。眺望前方,澄城将把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坚持旅游发展到哪里,文化就跟进到哪里,不断突出旅游的文化属性,依靠文化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健康发展,为澄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希望和巨大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军锋通讯员吝敏)日前,蒲城县一中年男子,帮助外甥购买毒品,并想出快递特产“棒棒馍”中夹带的好办法,在邮寄过程中被细心的快递员识破,随即被蒲城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便衣中队民警当场抓获。...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