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渭南:文化扶贫让百万群众受益

陕西日报 2016-04-12 19:20 大字

   本报记者 陈圣强 通讯员 甘泉

渭南的11个市县区中,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就占了8席。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渭南坚持把物质扶贫与文化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采用“政府支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益”的模式,让公共文化服务走出场馆,进广场公园、进城镇社区、进园区企业、进乡村院场,和群众零距离接触,把戏曲、民俗、歌舞、文化成果展示、文化政策宣传展览、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等多种内容送到城乡群众休闲活动最密集的地方,送到偏远乡村的农民群众身边。截至目前,渭南市“四进零距”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受益群众达百万人次,有效帮助了落后地区群众文化脱贫。

文化资源:向落后地区倾斜

“没想到有专业的剧团到我们村演出,这些戏多少年没有看到了,如今在家门口就过足了戏瘾,真是太好了!”澄城县安里镇东富庄村一位村民兴奋地说。日前,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组织秦腔剧团为当地村民送上了《赶坡》《二进宫》《洪湖赤卫队》等经典剧目,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事实上,渭南市从2012年实施“四进零距”工程开始,那些常年缺少优秀文化“吃喝”的农村地区就成为“四进零距”工程优先照顾的对象,全市演出团队多次深入农村地区。2015年,“四进零距”工程在全市的演出突破了800场,而在农村演出场数占到全年演出数量的40%。除此之外,渭南还将重点放在更多的弱势群体身上,多次为产业工人、环卫工人、残疾人等群体送去文艺演出。

“四进零距”工程要带给群众的不仅仅是文艺演出。渭南还大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在积极组织市、县两级文化单位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同时,千方百计引导鼓励、吸引争取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和企业单位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目前已有100多家文化团体与企业参与了“四进零距”工程,实现了由政府部门单一主办向“政府部门主导、三级馆站服务、社会各方参与、惠及城乡群众”的转变。

服务内容:接地气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演出团队注意到这样一个改变:演出时,观众人数没有之前多,观众反响也没有之前那样热烈。哪里出了问题?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派出调查组去了解情况后发现,由于形式单一,加之一些节目不对观众胃口,导致出现“演不演是你的事,看不看是我的事”这种局面。

为此,渭南市通过实地调研、开通网络交流平台等手段,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后,有针对性地为群众送上“对胃口”的演出。同时,在演出前更加注重策划,明确每次演出的主题,在节目内容上不断注入新元素,实现了从“你演啥我看啥”到“我看啥你演啥”的转变,把群众的热情重新调动起来。

过去,渭南市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培训辅导、被动接待群众自发观看、阅读的层面,现在则变成了文化服务单位主动、自觉走进广场、社区、企业和村镇,开展综艺节目演出、文化成果展示、文化政策宣传、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等多种内容的服务,满足了城乡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提升了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做到由“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

“一石三鸟”:免费享受文化大餐

“一场演出,别的不算,仅灯光、音响、运输、搭台等‘物\’的花费少说也要上万元,但是我们每次演出财政只有3000——6000元的补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提出了要把文化活动长期办下去所面临的现实难题。

基层文化事业机构活动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来源单一,加之人员工资负担过重,导致经费不足,这严重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和繁荣。

渭南市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上,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最终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向“社会资助、馆站自筹、政府投入相结合”的转变。在“四进零距”工程中,渭南市想方设法落实“三个一点”:文化服务单位从国家免费开放资金中挤一点垫底子、动员吸引社会文化团体自筹和企业冠名赞助一点打基础、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一点作保障。达到了政府收效、企业得名、群众欢乐“一石三鸟”的效果,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不足的难题。

新闻推荐

冷库着火 幸无人员伤亡

昨日,澄城县安里镇段庄村,冷库火势很大,浓烟滚滚华商摄友赵安摄华商报渭南讯(记者董国梁)“着火啦,快来救火……”昨日上午10时30分,澄城县安里镇段庄村S202道路旁,一个仓库着起了大火,消防队员赶来后将大...

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