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承千年的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华商报 2016-01-13 16:09 大字

尧头陶艺省级传承人白雷锁通讯员 王炜民 摄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烧窑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晾坯

青釉石榴纹罐

青花莲花纹福字大盘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讯员 毛镇安 摄

提起陶瓷,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景德镇”。其实,作为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窑如今也被人所熟知。而传承了千余年的澄城县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在2006年已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

尧头陶瓷最早或始于汉代

尧头古镇位于澄城县西南,与白水、蒲城两县邻接,老镇很多民宅已废弃,后改称尧头村,当地人称之为“老街”,这里也是窑头古遗址的所在地。目前,保存着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古遗址、古作坊40余座。

站在西河岸边,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镇址望去,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垣、参差错落的旧瓷窑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约3里长绵延不断。从这些遗迹可以判定,历史上当地曾发展出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

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尧头镇的烧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据传,在鼎盛时期的尧头镇“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还远销山西、甘肃、内蒙等地。据当地人讲,在古窑址废墟中挖掘的陶瓷碎片上发现刻有汉代(前206-220)的年号和人名。由此推断,尧头陶瓷最早可能始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兴于宋元,兴盛于明清。

“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这首民谣在澄城当地流传多年,说明了尧头陶瓷在当地非常有名。

特色

造型浑朴大方 釉色纯亮缜密

作为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县尧头陶瓷有着1300余年的烧造历史。以其造型浑朴大方、胎骨憨厚古拙、釉色纯亮缜密而深得百姓喜爱,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的重要遗存。

当地农民利用村子周围遍布的瓷土原料,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至今,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采用的仍是祖辈传下来的古老烧瓷技艺。而尧头粗瓷以它特有的黑瓷、黑釉剔花瓷、青花瓷和铁锈色瓷器而闻名一方,现今仍保持着手工制作的原始风貌,分别有碗窑、黑窑、瓮窑、砂窑四个传统窑系。

据当地老人讲,尧头窑的烧制有很多民间传说。如:为防止不吉利,女性不准进入窑场。另外烧窑前,要祭窑神,首先是烧黄纸驱走恶魔;其次,向窑内洒三杯酒,切几块肉;然后鸣炮点窑,一般燃烧七天,烧成三日的当天早晨,不能将黄小米稀饭之类的实物放在窑口,其目的是想避免“烧黄”的意思。

据悉,2006年,尧头烧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著名的窑口之一。

现状

精熟工艺的传承人凤毛麟角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粗瓷曾有过历史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后来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由于技术的发展,澄城尧头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民间美术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

据澄城县文化馆统计,截至目前,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县级以上的传承人只有34人,而精熟几十道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更是凤毛麟角。今年45岁的周红志是尧头陶瓷技艺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员,年龄最大的已80多岁。周红志介绍,他从17岁开始跟着父辈学习制瓷工艺,家族里叔叔周铁怀被确定为第三批省级传承人。

“现在村里不少人根据需求,开始自产自销些工艺品,但销路不是很好。”周红志说,有时也会到各地交流参加行业展会,宣传推广窑头陶瓷。但令他担忧的是,由于不能带来良好的收益,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不愿学习,目前下一代传承人几乎没有。

澄城县文化馆副馆长韦亚莉介绍,根据相关政策近年来对市级以上的传承人每年有生活补助,另外对在窑头古遗址恢复的窑场每个有专项资金扶持。下一步,他们将推荐这些传承人走进窑场工作,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保护和发展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工作中。华商报记者 张苗 

新闻推荐

一批次黄豆芽检出违规添加

华商报讯(记者 杨托)近日,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食药委)对冬季食品安全温暖行动豆制类食品专项抽检结果进行了公示,其中有1批次的散装黄豆芽违规添加。目前,食药监部门已依法要求企业...

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澄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