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扎根西北黄土高原30余年 让老百姓吃上好苹果

陕西工人报 2019-08-13 07:11 大字

对陕西的千万果农来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赵政阳教授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果农们信赖他、尊敬他。前不久,一则好消息传来,由赵政阳团队育成的两个优质晚熟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通过国家审定,这是陕西省首次通过国家审定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品种,也是继上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秦冠”苹果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果树育种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为了更好给农民传授技术,赵政阳经常“上树”讲课

“基层农民太需要技术了!”

“这苹果好看、好吃又高产,还好管理!”白水县果农曹谢虎站在自家苹果园里,喜得合不拢嘴。作为第一个试种“瑞阳”“瑞雪”的果农,他真正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陕西省政府便将苹果确定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推动苹果产业迅猛发展,陕西一跃成为苹果大省。

1988年7月,赵政阳硕士毕业后,分配到原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工作,给“秦冠”苹果的培育者付润民研究员当助手,开始了苹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陕西苹果产业过快发展导致“卖果难”。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陕西省有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在全省开展“百乡千村万里行苹果科技下乡”活动,由赵政阳负责总体技术指导。

“基层农民太需要技术了!”赵政阳铆足了劲。他带领1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省12个县开展为期3年的苹果优果科技示范工程。团队围绕绿色无公害苹果生产、旱地矮化苹果高效栽培等重要产业技术问题,解决了不少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种的方法一变,“赔钱货”变成了“致富果”!”

2005年3月,国内唯一的苹果专业试验站——白水县苹果试验站启动建设,赵政阳担任首席专家。

2006年,赵政阳主持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水县政府联合建设的白水苹果产业化科技入户与示范工程。2006至2007年,这一工程使白水县的苹果总产值和果农人均纯收入创下历史新高。

“果园还是那片果园,种的方法一变,“赔钱货”变成了“致富果”!”白水县果农魏富宝回忆,2007年,他在赵政阳指导下,果园收了近两万斤苹果,商品率达到90%以上,一亩地收入超过万元。此前,他还因果园经营不善年年赔钱。“教授守在果园里,告诉你要干啥、该咋干,一下就把我们领上了致富路!”魏富宝激动地说。

赵政阳的汗水没有白流,2005年白水县苹果产值5亿元,到2018年已经达到36亿元!昔日的普通果农曹谢虎,如今当上了高级农民技师,还担任了白水县仙果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白水县也成为全国优势农产品重点基地县,享有“苹果之乡”的美誉。

“育种再难我也要做!”

“一定要让老百姓吃上好苹果!”这是赵政阳的梦想。

“我的想法不是引种,而是育种。当时很多人认为育成一个品种太难,项目难争取,经费也少,但我觉得必须得做。”为了这个梦想,赵政阳着眼现代国际前沿的苹果育种理念,将一套全新的思路用于育种实践。他带领研究团队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按照“少组合、大群体”和“阶梯式选择”的思路,选配大量杂交组合,这为后来成功培育“瑞阳”“瑞雪”打下了基础。

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瑞阳”“瑞雪”两个新品种终于培育成功,实现了苹果杂交育种的新突破。目前,“瑞阳”“瑞雪”已被10余个省区引进试栽,在全国苹果主产区推广面积已达5万余亩。

30余年间,渭北高原的沟沟坎坎、关中果乡的村村落落,印满了一个果树专家从青年到壮年的勤奋足迹。

(张琳 王学锋 蒋建科)

新闻推荐

白水严查货车超载

本报讯(记者杨娜)7月30日,白水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西固中队民警在辖区独宜公路进行日常巡逻,巡逻至冯雷段时发现陕EC××31...

白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