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筑梦新白水 矢志新崛起

渭南日报 2016-11-22 00:00 大字

题记:聚力“四五六”,矢志新崛起。白水县第十七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白水要立足华夏四圣文明传承区、中国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区、陕西食品工业成长区和渭北绿色生态旅游区“四区”目标,奋力创新、人文、开放、美丽、幸福“五新”蓝图,实施畅通、兴业、脱贫、人文、秀美、党建“六大”工程。更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脱贫攻坚放在首位,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

***以来,白水县各级党委、政府以产业扶贫和移民(脱贫)搬迁为重点,全力推进“六个一批”,以钉钉子精神务求实效。本报今日就杜康镇和城关街道办的***工作予以报道,以飨读者。

杜康镇脱贫攻坚故事

本报记者毕云丹陈志敬 

白水县杜康镇因酒祖杜康在此酿酒而得名。在这儿,有享誉四海的杜康美酒,有酒祖杜康的墓冢。

今年来,杜康镇党委、政府在白水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建为统领,明确第一责任人,紧抓脱贫攻坚这一首要任务,用信念和汗水演绎一幕幕动人故事,把温暖送到每一个群众心坎里。

张家塬村村民张建兴今年55岁。前55年的岁月里,贫困一直是埋在他心里的一个痛。

想要摆脱,也曾试着去摆脱,可陪伴他的那个智力残疾的闺女和适学年龄的外孙女一次次把他从梦中拉回现实,而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的他,竟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张建兴说,就是因为穷,早些年,妻子一走了之,留下他和一个智障的女儿。他曾给女儿招了一个上门女婿,试图给家里添个劳力,没多久,可爱的外孙女也走进了他的家庭。然而,变故再次来临了。“这穷日子让人看不到希望,女婿也一走了之。”

“谁不想把日子过得好一点呢?”张建兴的反问显得很无奈。可每次听着女儿冲他喊“哥哥或叔叔”时,他感到日子似乎又没有了希望。

一间泥瓦房,被分出了卧室和厨房。三代人蜗居在一个狭小的卧室里。“那些年最怕的就是阴雨天,一下雨心里就担心。”住房成了张建兴急需解决的难题。

今年年初,***工作来到张建新家。经过该镇的“一二三四”识别工作法,即:一套班子负责到底,两次(村、组)会议充分评议,三级公示(村民小组、村委会、镇政府)接受监督,四个必须确保严实(贫困对象左邻右舍必须走访核实,群众反映问题必须复核回应,评议程序必须全程保存资料,工作纪律必须复核回应,评议程序必须全程保存资料,工作纪律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张建兴被确定为***户。

张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张家虎说:“他的情况村民和村干部早就看在眼里,以前能帮的,大家都竭力在帮,这次有了***政策,镇上和村上决定优先帮他解决住房这一大问题。”

4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张建兴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他的新家开始建设了。包联他的白水县住建局干部按照政策为他提供了盖房所用的砖和楼板两样主材,同时还协调了一万元建房补助款。破土动工那一天,张建兴笑了。

“干起活来都有劲。”说起当时建房时的情形,张建兴面露喜色。

6月,张建兴的110平方米新家建成了,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崭新的红色大门,两间宽敞的卧室,一个客厅,外加一个厨房,这就是张建兴和女儿的新家。

11月初,记者采访当天,正值张建兴帮村里人给即将出售的苹果套袋。“房子政府帮忙解决了,不能总靠政府嘛。平日在村里再打些零工,供孙女上学。”张建兴受访时表示。

在杜康镇,和张建兴一样被确定为***户的共有660户2307人。杜康镇根据实际确定了行之有效的脱贫政策。

张王庄***户李建红,因为腰部受伤,不能干重活。家里的农活基本靠妻子一个人干,加上还要供养两个学生,一个在读大学生,一个小学生。

11月1日下午5时许,记者走进李建红的家。李建红74岁的老母亲正在用一些碎布片包裹陈旧的凳子,见有人来,她忙招呼记者坐下。说起她家的情况,老人在一边说:“我娃身体不好,全家靠媳妇一个人,还要养我和孙子们,日子过得紧。”

同样是今年4月,杜康镇村决定对像李建红这样的贫困户提供产业扶持。由白水县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免费向贫困户提供丹参苗子和化肥,丹参收获后,由公司进行收购。

“包联单位还给每户贫困户发放了5000元用于发展生产。”听说记者来采访,李建红才匆匆从地里赶了回来。

张王庄村村委会主任屈永全介绍,5000元发放下来后,由村上暂时保管,等到购买化肥等生产资料时,贫困户再到村支部支取,避免补助资金浪费。

“今年投资跟上了,果面都好,苹果个子也大。”李建红笑着说。

距李建红家不远,同为***户的李石成同样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我和老伴常年吃药,儿媳妇也经常性患病,家里最大的开销就是看病。”临近下午6时,其他人还在地里收苹果,李石成的老伴张桂花一个人在家。

张桂花接着说:“娃们总是钱紧,每次看病去的时候都不敢在外面吃饭,一块钱买几个饼子带上。”说话间,老人的嗓音哽咽,眼泪顺着脸颊直淌下来。

“嫂子,别灰心。大家都互相帮一把,日子也就过去了。”屈永全接话道。

“现在好了,政府出资为我家买的母猪现在都快下第二窝了。上一窝下了11个,这次下了8个,活了7个。”说着,她高兴地邀请记者去后院看猪崽。

“这窝猪娃亲得很。”看着7个猪崽正在围着母猪进食,张桂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激动地说:“我现在也干不了多的活,养好这些猪,至少可以供孩子们上学用。”

走出老人的家,天已黄昏。老人门前晒着今年收获的玉米,金黄的颜色映照着整个门前。家里的其他成员还在地里忙碌着,尽管有各级政府的帮助,他们依然没有放松摆脱贫穷的脚步。不久的将来,他们的日子也会像这些玉米一样,泛着黄灿灿的光。

“***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来不得任何急功近利,而是要真正围绕群众脱贫出实招,不搞形式主义的扶贫,不建形象工程的样板。”接受记者采访时,杜康镇镇长李刚语气十分坚定。

党委书记谋脱贫攻坚

杜康镇党委书记郝林强:我们将以产业脱贫为主导,借助产业扶贫政策,充分发挥辖区涉农企业优势,积极组织农企对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剩余劳动力等脱贫模式,不断拓宽群众脱贫渠道;加快镇区幸福苑建设,保障特困群众生活水平;对贫困群众进行新农合与大病保险全覆盖,确保群众健康脱贫;进一步落实贫困家庭在校生的补助政策,让贫困学生无忧无虑上学;利用包联部门自身优势,加大易地搬迁扶持力度,确保群众有安全住房。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党委提出“保三争二”(保证三年完成,争取两年完成)的战略目标下,全镇上下将继续凝心聚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遍地盛开幸福花——白水县城关街道办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毕云丹陈志敬 

土地入股、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产业培训,作为白水县城关镇街道办下辖村组中的一名贫困户,小到个人,大到村组,在上述提到的政策中,政府都会帮助贫困户找到适合他们的脱贫政策。

走遍该街道办下辖的新生村、大雷公村和小雷公村等8个贫困村,989户贫困户中有部分正通过***政策一步步走出贫困。 

土地入股撬开致富门 

“就是让贫困户从自身土地中解放出来又投入到土地中去,相当于挣双份的钱。”说起土地入股,新生村村委会主任张小宝这样告诉记者。

在张小宝看来,贫困户由于条件受限,土地在他们手中仅仅是一方土地,不会变成发家致富的金钥匙,而通过入股,参与分红,则可以撬开致富门。

2016年,新生村决定成立鸿诚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搞土地入股,用土地分红来帮助贫困户走出贫困。

公司甫一成立就动员3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建立了标准化苹果示范园。对于已经入股的土地,公司统一管理,农户每年选择5名土地入股的农民作为用工和财务监督人员,保障大家的权益得到公平公正对待。

张小宝说,入股后的土地,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支持等,村民还可以回归到土地中,赚取一部分用工费。收益后,农户获得85%的收益。

陈秀芳老人今年65岁,老伴早期患有脑瘤,尽管四肢还算灵活,但几乎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不幸的是,跟他们一起生活的小儿子近几年也患上了脑瘤,说话言语不清,走路全靠那副双拐。

为尽快摘掉贫困帽,陈秀芳把自家的一亩多地入股给公司,平日在公司里打零工。“不能全靠公家,我现在还能动,还能干活,今年,仅在公司干农活就挣了近1万元。”老人的表情很乐观。

此时,张小宝插话道:“嫂子很能干,今年,她挣得最多。” 

兴水利确保增产增收 

在县城东环路北段,白水县林皋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指着改造衬砌好的干渠介绍说,这条总长达28.05千米的干渠是我县西北和东南片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大动脉。除此之外还有支渠、分支总长超过160千米,配套建设各类建筑物466座,覆盖了5个镇(办),11.23万亩的设施灌溉面积。

每到灌溉时期,群众只需在自家果园边就可方便接上水源,再通过自家果园的节水灌溉设施,就可解决果园的基本用水问题。

大雷公村村支部书记刘二宝介绍,前多年,大雷公村也是苹果主产区。然而,由于树种老化,新老更替没能及时跟上,加上受自然条件影响,基础灌溉设施不到位等,村民增产增收备受影响。

鉴于此,大雷公村老党员以及党支部经过多次商讨,决定向包联单位争取相关项目,帮助村民改善灌溉设施。

2016年年初,县经发局以工代赈办和扶贫办决定为该村实施节水灌溉项目。4月和5月,正值果树开花,需要开春第一水,此时,节水灌溉项目部分落成,村民终于不费力气地浇上了第一水。

到了6月和7月,400多亩,涉及3个村民小组,惠及60多户的节能灌溉项目全部竣工验收。

“今年9月,适逢天气干旱,又正是苹果膨胀期。有了这个灌溉项目,这一水赶得真及时。”刘二宝说,前几年,因为不能灌溉,只能靠天吃饭,苹果收购价也较其他地方低,可今年就不一样了,个头明显大了,优果率也更高了。

帮助村民走出贫困,走向小康,不仅仅是大雷公村村组的意愿,村里的党员和党组织为了帮助全村打赢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也主动参加到战斗中,献计献策,以身作则。刘二宝介绍,大雷公村共有60多名党员,以老党员为主。平日里,党员们在一起经常讨论与苹果种植、产业发展相关的事情,带动贫困户发展苹果种植,提供技术帮助。 

技能培训走稳脱贫路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城关街道办下辖的张坡村地处县城近郊,有贫困户54户173人。村委会主任姜军民说,张坡不同于其他村的是,土地基本已经被征用完,村民除了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外,还组织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拥有脱贫的基础和前提。

陈菊英是一名残疾人,走路不便。通过参加县劳动服务局组织的厨艺培训后,她在县城周边的安居小区旁,为自己开了一个小门面,卖起了潼关肉夹馍和面皮等。同样,王家窑头村村民王中智,早些年离异后,家里经济情况差。参加技能培训后,在县城干起了钉鞋的行当……

之后,张坡村还从西安请来专家,为村上40余户贫困户进行电商培训。“我们有自己的培训群。”姜军民掏出手机,让记者看他们的电商培训群:“学员们很活跃,经常把好的经验拿来分享。”

采访中,城关街道办上上下下一致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观念落后导致发展能力差。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是***的有效路径。通过培训,使广大贫困人口掌握新技术,学会新本领,既可成为会生产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可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进而根除贫困。

不管是产业培训,还是土地入股,甚或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对于域内的每一分土地,城关街道办都视为珍宝,精心播下一粒粒充满希望的种子,充分调动全办上下使出浑身解数,练就一身耕耘的好本领,时刻呵护着其健康成长。总有一天,扶贫攻坚之花将开遍这里的角角落落。

党工委书记谋脱贫攻坚

城关街道办党工委书记王伟:县第十七次党代会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城关街道办将以“六个一批”为统揽,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县级包联部门、街道办干部、村级三委干部帮扶为主的“双帮双扶+”政策;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等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将沉陷区治理与移民(脱贫)搬迁项目相结合,加大贫困户扶持力度,实现沉陷治理与移民(脱贫)搬迁同步推进;全面落实贫困生就学、新农合健康扶贫、生态补偿、农村特困人口供养、残疾人补助等脱贫政策,确保应保尽保、一户不少、一人不漏,实现高质量、可持续、不反弹的全面脱贫。

新闻推荐

“印台蓝”—越来越美的城市新名片

通讯员杨洋宋宾涛虽然酷暑难耐,但天蓝蓝、云朵朵的美照经常出现在印台人民的朋友圈中,有人笑称“羡慕吧,我们的蓝天颜值爆表!”今年以来,印台区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白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