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花饽饽真成了“香饽饽” 卖到全国各地,带动1.2万余名农村妇女就业

农村大众报 2021-09-09 13:33 大字

王海妍制作的巧果(右)和喜饼。把黄灿灿的发面团用力揉结实,分成小块按到馍馍卡子里,磕出来的面团就带上了各种吉祥纹路。“这个烙好了就是巧果,巧果用的面和喜饼是一样的,我还是按照老办法,发面引子是用青叶草把黄蒿、黄曲米包好了做出来的。老原料、老口味,可受欢迎啦!”王海研说起自己做的巧果,很是自豪。

8月26日,在威海市文登区泽库镇滩西头村,王海妍正忙着。加工车间里,刚出锅的巧果和喜饼,散发出诱人的甜香。王海研从10多年前开始做巧果等面食销售,眼下她的产品有近七成通过微信卖到了全国各地。往往一个顾客买了她的面食,后边就会跟来一串顾客。

靠着一贯的好口碑,王海妍的顾客从东三省遍布到江浙沪,在省会济南她的客户也很多。2013年和2016年,凭着制作喜饼和花饽饽的技艺,王海妍还成为了文登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说:“过年的时候,车间里10多个人一起忙活,即便如此也是刚够卖的。”

小小的巧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巧果是花饽饽的一种,花饽饽在威海文登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文登的老习俗是每逢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会烙巧果、做喜饼,迎接粮食丰收,祭祀七姐神。长辈还会将烙制好的巧果用红线穿成串,给晚辈戴在脖子上,寓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

文登的巧果、花饽饽产业,还吸引了北京交通大学以及鲁东大学等高校在此设立校外实践基地。

文登区一直着力推动花饽饽产业发展,把这种原先年节时才制作的特色民俗面食产品,变成了包含非遗技艺创新、专业工厂标准化生产、传统模式生产相结合的组合型产业模式,走出了一条非遗产品特色产业化之路。

文登区拟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进启动公益文化创投项目,为居民提供免费学习花饽饽制作工艺的平台。并结合信用积分制度,促进优质花饽饽特色旅游商品的打造和花饽饽技艺的传承推广,让文登城乡教花饽饽、学花饽饽、会花饽饽的人越来越多,让文登花饽饽的名气越来越大。

8月16日,因文登当地蓬勃发展的胶东花饽饽产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文登区为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文登有300余家花饽饽产品经营主体,有1.2万余名农村妇女从事花饽饽的生产和制作。

农村大众报记者唐峰

通讯员王海政梁佳媛

新闻推荐

文登区侯家镇卫生院守护儿童健康

近日,文登区侯家镇卫生院为侯家镇中心幼儿园儿童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格检查。本次健康体检主要包括身高、体重、...

文登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文登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