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级”艺术家办展 用作品讲述“美丽到永远”

四川日报 2018-06-22 07:02 大字

龙次平《父与母》,布面刺绣。(受访者供图)

俗话说“最美不过夕阳红”,最近,6位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超过81岁的“奶奶级”艺术家,在成都西村大院举办了一场名为“美丽到永远”的艺术展,其中最年长的已经90岁,最小的也是69岁。不过最令人惊讶的是,她们青年时代均未接受过专业艺术教育,现场展出的绘画、刺绣、装置等作品,却兼具儿童的天真烂漫与专业创作者的巧思。□本报记者余如波

用作品记录风雨岁月

文淑芳出生于1928年,来自南充的她从小喜欢画画,却没机会接受专业教育,只好自己临摹一些美人图。1949年以后,她用打格子放大的方法画过宣传画,退休后还临摹过一些传统工笔人物。

直到2011年老伴去世后,文淑芳才在女儿的鼓励下开始大量创作。“我年纪大又有病,基本出不了门,喜欢在报纸杂志上剪一些图片下来画。”后来,为了让作品内容与生活有关联,她的女儿特意拍了许多家附近的街景照片,以及全家曾经生活多年的重庆下半城,供母亲创作。此次展览中,文淑芳共有两组作品亮相,她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老重庆、青城山等风景,又以彩色水笔记录了少年、青年时期的家庭记忆。“这些习以为常的景象,画出来就好看了。”

来自山东文登的邵炳凤今年71岁,她年轻时当过农民、做过老师,在饭店、煤厂、油田等从事过各种职业,跟艺术毫不相关。直到2006年带外孙到南京玩,她无意中创作的作品被女儿、女婿发现,这才在他们的鼓励下画了起来。“遇到不错的图像、照片等,我就拿来当参照,并根据画面需要做些主观的改变。”邵炳凤说,尽管没接受过专业教育,但这并不影响自己画画的热情。“这些年,除了干些家务、锻炼身体,一有空我就想画画。”

来自贵州江口的龙次平展出了自己的刺绣作品,一针一线粗犷却不失俏皮。《教牛会》展现了农人赶牛犁地、儿童在牛背上嬉戏的场景;《六岁》则再现了小时候跟着大人下地帮忙做农活,作品上的小狗、蝴蝶、蜻蜓等充满童年回忆。龙次平婚后学了点裁缝手艺,用一台锁边机、一台缝纫机将孩子养大,直到57岁时才第一次外出看看外面的世界,后来便开始用刺绣的方式记录自己经历的风雨岁月,以及憧憬现在和将来的美好生活。

“不像”也能获得莫大快乐

这些老奶奶的创作,有些纯属个人摸索而成,有些则经过“高人”指点。文淑芳的女儿熊文韵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在艺术教育上也颇有心得,她编写了一套零基础教材,让不少老人喜欢上画画。

尽管只需要一支笔和一个速写本,文淑芳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遇到一些困难。“以前我画画都是先拿铅笔描轮廓,可是现在要用签字笔直接画,还不许改不许填,这样一来人物就没法画准了。”过了一段时间,文淑芳才逐渐不再担心“像不像”的问题,特别是学习了传统的树和石头的画法后,她很快就能把看到和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了。

这些历经风雨人生的老奶奶,走进艺术之门后,创作思路都显得很开阔。1936年出生在南京的赵玉中,人生前15年便经历了南京沦陷、内迁重庆、落户北京等大起大落。“我们在社会变迁中难以把握个体命运,直到退休才终于可以做点想做的事了。”为了自娱自乐,她在操持家务之余,开始用书刊、碎布等废弃物进行创作。

2000年,赵玉中随女儿到以艺术闻名的北京宋庄安家,她也在熊文韵的指导下学了几个月绘画,还临摹了两遍明代的《五百罗汉》长卷。她将旧报纸上的各类人物剪下来,重新组装、拼贴成《众生百态》,还用时尚杂志上的人形、产品加上自己剪贴的鸟兽,做成了《人模狗样》系列。此次参展的《异界》系列,则是2017年的最新创作。“现在世界变化太快,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会出现什么新的物种,于是就做出了这批怪异的东西。”赵玉中表示,用作品表达心中的爱,能从中获得莫大的快乐。

新闻推荐

外地肇事逃逸 潜逃济宁被抓

5月11日下午,在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北鞠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而事故肇事者却在11天后在济宁市任城交警大队辖区内的一居民区...

文登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文登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