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登糖瓜,甜蜜事业的“网络突围” ——省级非遗、文登糖瓜制作艺人“原老头”,从货郎担到淘宝的乐与忧

齐鲁晚报 2017-12-08 14:06 大字

文/图本报记者冯琳

2009年9月27日,文登糖瓜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糖瓜艺人原所宝被记录为传承人。

这项极具地域特色的甜点小吃,风靡的时代却要比这个认定早得多。作为威海70后、80后、90后三代童年味道的记忆标志——糖瓜,在零食相对匮乏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

那个时期,原所宝曾赚了不少钱。但如今,孩子们的零食选择多了,不再钟情糖瓜。原老头又从网上开辟销路,将文登糖瓜通过电商渠道送到全国吃货口中。

原老头糖瓜成为“网红”。(网络图片)

童年那一口

不伤牙不长胖

1日,记者来到文登区高村镇脉田村原所宝家中。

原所宝今年63岁,因为会做孩子们爱吃的糖瓜,他已被叫“原老头”好多年了——原老头做糖瓜却有40余年了。从糖瓜风靡到衰落,到如今再谋出路……40年间,他没有考虑转行。

原老头院中晒着一箩又一箩麦芽。他告诉记者,做糖瓜对气候要求特别高,天够冷才能做。气温达不到底限时,他购置大米、生麦芽等原材料做准备。

甜满嘴的糖瓜,制作过程中却不加一粒糖,完全靠麦芽发酵的甜味,所以它才叫“麦芽糖”。用黄米、麦芽熬制成的糖块粘性很大,抽为长条型糖棍,则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短块形状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放在屋外,因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微小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上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原所宝就开始与糖瓜打交道。之后糖瓜兴盛了十几年。每年最冷的三个月,他晚上通宵制作糖瓜,白天到处赶集,文登本地的集一个不拉,甚至荣成各个乡镇的集也去。闲暇时,也会挑着货担叫卖。

吃他糖瓜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知道他做的糖瓜口味纯正、外型美观,最后有人骑自行车或骑摩托车到他家预订。原所宝说,糖瓜是纯天然食品,没有任何添加剂,比起普通糖果,麦芽糖更不伤牙齿,也不易长胖。

被挤兑没落

老原却没有放弃

可如今,零食选择多了,大家购物又方便,多数人也想不起来糖瓜这种传统零食了。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糖瓜市场慢慢没落。为生计,原所宝承包果园,种果树来营生。但即便在那最惨淡的十几年里,他也没有彻底放弃糖瓜。每年最冷的三个月,他习惯性地再次支起锅、烧上柴,在冰天雪地里,为少部分老客户坚持熬制糖浆。

他说,糖瓜成型那一瞬间的成就感,是干什么事都比不上的。“将大麦加入温水发酵,待颗颗子粒抽出指长的嫩芽,置于磨中研成糟,再用孔眼较大的粗布包袱包裹成团挤压液汁入锅,点火加温,浓缩成浆,提炼成糖稀,扯之成丝成绺,待次日凌晨三四点钟,火势不减,一人趁热自锅中扯一绺糖稀,一人手持麻丝,借清晨寒气,绞勒出一块块、一段段,圆鼓修长,粗细如同胡萝卜状的小糖瓜,而糖瓜遇热又变成粘稠的糖稀”。

上百年、口口相传传下来的糖瓜制作技艺,原老头张口就来。

传统糖瓜上电商

“还是童年的那一口”

转机出现在2015年,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儿媳给原老头介绍什么是电商。原老头不懂里面的道道,但手艺人的脑瓜就是活络,他知道怎么用,他与儿子、儿媳合伙开起淘宝店,名字就叫“原老头”。

近年来大家重视健康天然饮食,大家“很认”他的糖瓜。来自全国各地的吃货通过“原老头”认识了文登甜瓜,也有很多本地人通过淘宝购买后反馈“还是童年的那一口,一点没变。”

如今,“原老头”淘宝店每年能卖3000-4000斤糖瓜。原老头制作更卖力了,除满足网上需求,他还每年多制几千斤存在家里。原所宝说,网上销路不愁了,不能忘了老主顾。家里得有存货,这样吃了几十年的老主顾一来家里,就有货给他们。

曾经货郎担时期的糖瓜,利润微薄。如今网上拓了销路,原老头的收益可观了。如今,他有一个固定工作时间的7人团队,一到冬天就来帮他制作糖瓜。如今,“原老头”已有东北地区、内蒙古、新疆、河北、北京、海南等地攒下了很多粉丝,定期从他这里订货。每年糖瓜还没开始制作,便有人提前咨询、预订、下单。

他当年“做更多糖瓜给更多人吃”的梦也算圆了。

原所宝翻检院中所晾晒麦芽,这是做麦芽糖的基础原料。记者冯琳摄

袁老头的甜蜜困境一冬每天只睡3小时,年轻人吃不了这苦

如今,原老头通过淘宝店赚钱让不少人眼红。但若铺下身子学糖瓜制作,大家都打起了退堂鼓。怕糖瓜技艺失传,他逢人便问学不学。

原老头说,村里目前会做糖瓜的,最年轻的也50多岁,50岁以下的人都不愿意学,主要是起早贪黑,太辛苦。

糖瓜制作只能在每年最冷时节,而且必须在夜间。屋里屋外温差大,进来出去、来回冷热交替,才利于糖瓜成型。

原老头介绍,屋里烧柴烧到30度左右,屋外是零下十几度,温差40多度,来回进进出出来不及换衣,一宿下来,制作人一直处于极冷、极热的交替之中。自己因为做了半辈子,所以习惯了,怎么交替都不感冒,“年轻人来学,恐怕第一天就经不住温差病倒了”。

今年冬季,原所宝又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忙碌。每晚九点睡到凌晨,凌晨开始干活直到天亮。多年来养成习惯,他白天睡不着,每年一赶上做糖瓜的几个月,每天只有三个小时睡眠。即便这么苦,当他看到一排排成型的糖瓜,看到网上飞来的订单,他又动力无限。“总是做不出卖的,说明大家喜欢我做的糖瓜,心里比什么都甜”,原所宝说。

高兴归高兴,原老头心中的忧虑一年比一年重。做了40年糖瓜,他的身体已透支,“预计我最多能再做五年糖瓜”。他说,做糖瓜是体力活,不是有心就成,再过几年,自己干不动这样的重活了,又找不到传承人,真怕积累了半生的糖瓜技艺无人可传。

歌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神日,用糖瓜封住灶王的嘴,让他上天后别说坏话。

祭灶,是一项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糖瓜是必备的。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恶语无言。”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新闻推荐

抱龙河边早市的好心人,谢谢你们!

本报文登12月5日讯(实习记者王芳)12月1日,家住西楼村威凤街的宋协庆老人委托女儿给本报热线8189567打来电话,希望通过本报感谢在抱龙河边早市对他伸出援手的好心人们,更希望能找到他们当面道...

文登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文登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