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萼和他的仪凤庄

烟台日报 2022-01-11 07:20 大字

□曲延科

清末在宁海州(治所今牟平城)城西南八十余里的松椒山下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别业(别墅),名曰“仪凤庄”,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其主人王明萼为毗邻的大河东村人,官至江苏同知褒奖特用知府。尽管因战火摧残和保护不力,仪凤庄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已经圮毁,但其主人王明萼潇洒倜傥的一生和仪凤庄之美,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饱览山水著诗卷

王明萼,字棣轩,号半瓠散人,生于道光九年(1829),自幼过继给时任京城西城兵马司副指挥的族伯王世儒为子。他十一岁进京来到父亲身边,随任读书,期间捐了个没有专职的散官光禄寺署正。咸丰十一年(1861),王明萼参加顺天府乡试得中举人,此后礼闱(科举考试之会试,即考进士)却屡试不第。无奈之下,他放弃追求功名,致力于研究诗古文辞。

王明萼对山水名胜情有独钟。其铭言:“仕而隐,宦而游,荣与利两无求。”他知道江南多佳山水,便请求朝廷恩准改官同知,到远离京城的江苏任职。赴江苏后,凡公务之余,他必游览虎阜、狮林、上方、石湖等名胜之地;或乘船赴京口(今镇江),揽胜焦山;或至金陵观历代帝王之都,访六朝遗迹,凭吊唏嘘。某日,因公至扬州,闲暇之时游平山堂,舟泊邛沟。月夜听到笛声,他怅然触动思乡之情,于是请假回乡省亲。在籍期间,恰逢生父王世健去世。丁忧降服一年(旧制:子为父母应服三年之丧,已出嗣者则为本生父母降三年之服为一年)期满,返回江苏后,补游此前没有游历过的地方。他乘船赴杭州,泛西湖,往来灵隐、天竺间,飘然有出尘之想;再由江苏至安徽、江西,黄山、白岳、匡庐、石钟,莫不驱舟选胜,蹑足探奇;及登上大别山,下瞰汉镇,又沿江一一游遍。王明萼在江苏前后不及五年,尽管多时四处游览,但仍多善政。因海运成绩卓然,朝廷褒奖其特用知府。他性情散淡,不愿受拘束,又疏于荣利,不久便辞官还乡。

回乡后,因“尤以未登泰山为憾”,他又“走京都,历燕赵,陟云亭,卒凌绝顶,一览众山而归”。归来之后,高卧东山,再未复出。

王明萼游览之处皆有诗作。游泰山归来后,他将所作之诗分门别类辑成诗集《瓣香斋诗钞》十二卷。瓣香,乃取宋代诗人王十朋《行可生日》诗句“一瓣心香已敬焚”中“心香一瓣”之意。书成之后,金石学家、时任翰林院编修、福山人王懿荣特为其作序。王懿荣在序文中称王明萼为《牟平遗香集》(晚清宁海州人宫卜万辑)七十三家诗人之后辑诗成集者第一人,赞其诗集《瓣香斋诗钞》如同《牟平遗香集》有以诗存史之意。

民国《牟平县志》记载:“《瓣香斋诗钞》,王明萼撰,已刊。”可惜现已寻不到该书的踪迹。

倾心打造仪凤庄

王明萼世居松椒山下的大河东村,“莲溪绕村,五柳垂门”,风景优美。王明萼辞职归乡后,因志耽山水,对现有景致仍不满足,便在松椒山之东南五里处,请人仿京城颐和园一角设计建造了一幢别业,名曰“仪凤庄”。

仪凤庄依山傍水,岩壑竞秀,古朴典雅,远绝尘嚣,是休闲养生的绝妙之处。王明萼的挚友杨玉相,是附近东凤凰崖村(今属乳山)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曾任礼部主事,因支持戊戌变法、不满慈禧太后专权跋扈,当时已辞官归里设帐教书。他对王明萼倾心打造的仪凤庄赞赏不已,专门写下一篇《仪凤庄记》,详细记叙了仪凤庄之美:

仪凤庄西进面南,东山横亘,高峻如城垣。其中有一特别尖秀的山峰,从正中伸出一脉,如一座石桥,前部突起,迤逦而下;分左右两脉,右展左缩,如凤凰盘舞;又前为细项,微突如凤翘首,下有卷曲;又有小涧,如凤口欲启,因象形而名之曰“仪凤岗”。仪凤庄在岗之尽处。因初无人居,王明萼择优选胜,称此地可歌可聚,于是割草采椽建一馆曰“宿云山馆”。馆偏东侧植梨树数百株,读唐代乐府宫词作家王建“梦中唤作梨花云”句乐之。梨园之西,有三列广厦,自东向西分别为五间官宅、三间客厅、九间住宅,匾书“唤云轩”。轩后为一座叠石假山,曰“碧玲珑”。假山东侧,为“夕佳阁”。阁下修有“餐霞洞”,属炊餐之处。洞极幽奥髙旷,内高筑石阶,依山崖为屋,内横石床,而琴眠其上,额曰“眠琴室”。广厦和轩阁之间有长廊相通,廊前凿池其下,名为“在在池”。站立廊上,扶栏观池,池水静平如镜,广厦轩阁,尽映池中。顺廊东行,梯登三间小楼。楼前溪涧流水汩汩,响声终年不停,如下雨之声,故小楼题曰“听雨”。楼北为“学稼居”,并有曲廊环之。

仪凤庄外围亦十分优美。庄的前怀,有一条小河自东北向西南奔流。整个山庄,群山环抱其外,青嶂翠巘,左萦右拱,又都蜿蜒奔赴而归向于仪凤之一岗。立岗而望,孤峰前耸,有数石高插峰巅。其中一石,上平下直,高约三尺,如笏形,因名之曰“抱笏顶”。庄前小河水口(水源出口)北岸之山,名“石缕”。有石缕穿河而过,直达南颠。河中石黝黑,作门槛状,为此水口之一大关锁。其上游有石横截中流,取名“罗星石”。又其上,曲涧中有石如龟形,名为“龟石”。河之西岸,有石尖而长,为“蛇石”。岗之平坦处,有石突兀孤奇,为“阳明石”,俗名“饽饽石”。岗之对坡,有“月明石”,大约亩余,圆满如月形。石上架亭,榜之曰“广汉清虚”,石柱刻有“四柱庭前举杯邀月,三生石上搔首问天”的佳句。阳明石南坡,有泉出自三角石中,名“三角泉”。三角泉南侧对坡,有泉涌出两涧石中,一泉侧出、一泉上出,相对如蟹眼状,故名“蟹眼泉”。两泉流水于庄西南侧回合,架横桥其上,高通两岸。桥拱似虹,题名“卧虹桥”。由卧虹桥往东,水流湍激且清,节节作高屋建瓴势,为“连珠滩”。再往东筑蓄水坝四道,每道坝中有一张嘴龙头,水从龙口吐出。从东到西架桥三座,最东入峡口者为渡峡桥,往西平铺波心者为“卧波桥”。

再往西,桥与坝合而为一。俯桥下瞰,水从龙口喷出,雪练飞舞,较之昆嵛山“龙池喷雪”不无仿佛,故桥名为“喷雪”。桥侧有近水高台,为“得月台”,桥下为“海棠窼”。过桥往东,为“小东坡”。这里周围土质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多种花木,于是在卧波桥之左右种竹,曰“竹澳”。卧波桥之上下种莲,曰“莲塘”。此外,那些奇花异草街槐堤柳,王明萼也亲手栽植,并爱护有加。

王明萼环游既倦,便高卧于此,竹杖芒鞋,计一年之中大多是在仪凤庄中逍遥,因此自命此庄为“行窝”。

耕读课子田园乐

王明萼生父王世健“以好义喜施闻乡里”,王明萼归乡后继承父志,亦“多善举”,“邻里邻党凡有借钱借物,无不应承”。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十五年(1899),宁海州连年遭遇灾荒。王明萼倾其储存的所有粮食,救济乡党。自家粮食用完了,又拿钱到外地购买,最终让许多村民度过了灾荒。荒年过后,他又捐资为乡党置买种子、耕牛,救活百姓无数。王明萼善医术,还设局治病施药,解乡党疾病之苦。其挚友杨玉相称其“好义喜施,天性然也”。

大河东村属穷乡僻野。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王姓自明末由宁海州城王家疃迁此建村二百余年来,在王明萼之前,除其养父王世儒外,没有出过第二个秀才。回乡后,督导儿子读书和教化族中子弟成为王明萼生活的主要部分。他在仪凤庄里办起了私塾,让村里“能读者皆来读书”。从此,村子里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学子,光绪元年(1875)江西按察使司知事王畹滋、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王元显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然,王明萼的四个儿子也都出类拔萃。长子元绂,廪贡生,候选训导;次子元缙,光绪二十九年(1903)顺天府举人,候选知县;三子元绶,岁贡生,候选副经历,著有《吟桐馆随笔》四十卷;四子元綎最为优秀,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中进士,授安徽歙县知县,著有《野蚕录》。

牟平是宁海绸的产地,植柞养蚕有悠久的历史。王元綎就平日在家乡的见闻所及,又辑录其它有关资料,撰成《野蚕录》。此书对中国各种野蚕名称、野蚕所食树叶种类,特别是柞树种植、柞蚕饲养以及缫丝和织绸技术、缫丝用具等,都有详细记载。书中有光绪元年至光绪三十年的“野蚕茧绸出口表”可供参考,其所绘蛾图、蚕图和饲喂野蚕所用九种树木的插图与书中文字记载相辅。《野蚕录》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此书先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安徽刊引发行,之后又有光绪三十年(1904)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宣统元年(1909)安庆文官印书馆铅印本、湖南官书报局石印本,以及196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校订本。

王明萼膝下四子二女七孙六孙女,男丁皆士子,郎婿无白丁。他凭借一人之力,把处于穷山僻野的大河东村王姓打造成了宁海州的名门望族。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十六日,王明萼在仪凤庄去世,享年76岁,遗命葬于仪凤岗。此后,仪凤庄传给了他的次子元缙和四子元綎。

附记:仪凤庄因地处偏僻,尽管清末民初王明萼家族逐渐败落,但山庄一直保护较好。1940年国民党杂牌军苏鲁战区警察总队保安六旅旅长苗占奎,占领了仪凤庄,在此建起了兵工厂,专事生产手榴弹,仪凤庄遭到严重破坏。1941年3月,苗部被我八路军五支队全歼,我军把苗占奎的兵工厂连同厂长、工人、设备全部接收过来,在仪凤庄和大河东村王明萼100多间官宅办起了自己的兵工厂,仪凤庄得以维护。

1940年,大河东村有两户佃户迁至仪凤庄居住,八路军兵工厂迁走后,又从外地五县陆续迁来20余户人家,在此形成村庄,因此村地处黄庵山后,取名黄山后村,解放初一驻村干部为吉祥故,建议将黄山后更名为黄阳后。流落此村的居住者皆为贫民,只知种地养家糊口,哪里有欣赏山庄美景的闲情逸致,更谈不上有保护古迹的观念,只能任由山庄日渐坍塌破败,逐渐剩下残垣断壁。如今,因受附近山上开采金矿的影响,黄阳后村于2013年集体搬迁,仪凤庄彻底灭迹。

新闻推荐

青岛西海岸新区:14座山头公园均进展顺利 小黄山、烟固墩山、大涧山年内对外开放

半岛全媒体记者丁明正通讯员滕以庆丁昱日前,记者在北海公园看到,地面上挖掘了埋设管道的沟渠;北门处的廊道内,原先...

乳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乳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