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周:坚守“海味”本土文化

大众日报 2019-12-27 14:18 大字

潘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现场展示剪纸艺术创作。鼠年平安■ 周末人物 我们都是追梦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鼠年快到了,他创作了一幅《鼠年平安》剪纸。在袅袅香烟上面出来一个蝙蝠,寓意“福从天降”。香炉和老鼠之间用花生连接。老鼠腿上是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莲子成熟后又重回水里,繁衍不息,寓意子孙繁盛……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王嘉

潘周是个“非典型80后”。看生日,公历1980年初、农历1979年末,刚好处于70后与80后的交界点。看模样,脸上褶子小有规模,比那些养尊处优的80后多了几分沧桑。看爱好,剪纸、木版年画、文物鉴定,似乎哪一个都跟自认还年轻的80后扯不上什么关系。

然而,潘周却是一个令人心生敬佩的80后。他16岁就走遍乳山的乡村,搜集剪纸老纹样,20多年来将自己全部的心力精力财力都投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中。12月17日,潘周在工作室汇艺轩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这里也是威海市剪纸学会创作实习基地。

对剪纸的喜爱

源于一个纸笸箩

潘周的工作室,在乳山老城区的一幢旧宿舍楼里,房子没有装修,墙上、桌上、柜上、灯上、门上、椅子上、窗台上,到处都是他的作品或他的收藏。

“鼠年快到了,我最近创作了一幅《鼠年平安》剪纸。你看这个老鼠有念佛的感觉,它点了一炷香,在袅袅香烟上面出来一个蝙蝠,是‘福从天降’的意思。香炉和老鼠之间的连接,我一般都用铜钱,但是感觉心静了以后,钱财就看淡了,所以这里用花生连接,正好老鼠也爱吃花生。老鼠腿上是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莲蓬里的莲子成熟后又重回水里,繁衍生息,寓意子孙繁盛。老鼠尾巴设计成了一个如意形。”初会面时,潘周还有些拘谨,说起自己的剪纸作品,他顿时来了精神,滔滔不绝。

潘周对于剪纸的喜爱,源于他未能见面的外祖母。“外祖母去世早,当时留下了一个纸笸箩。纸笸箩上贴的剪纸,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觉得很新奇。”潘周介绍,纸笸箩是胶东地区一种独特的纸制容器,多用纸浆来做出形状,再用剪纸做装饰。他递给记者一个清代的纸笸箩,说:“纸笸箩有圆形的、方形的,各式各样,大的用来盛粮食、衣物,小的用来放针头线脑、首饰之类。这是以前胶东妇女结婚时必备的一个嫁妆。婆家看看媳妇手巧不巧,得先看看纸笸箩糊得怎么样,纸笸箩上的剪纸剪得怎么样。我收集的纸笸箩现在有130多个。”

8岁那年,潘周拜著名画家胡翘然为师学习写意画,但对剪纸情有独钟的他,总想拿起剪子来临摹一下。过去家里条件有限,家里的剪刀都不舍得让用,潘周就趁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偷着剪。“那时候纸张也有限,小孩去买张红纸回来瞎剪,大人根本就不支持,觉得你就应该好好学习书本知识。我看谁家有喜事,办完喜事了就去揭人家的喜字,回来整理好,用书夹平了,用没字的地方剪,就觉得很奢侈。”

14岁那年,上初中二年级的潘周展示了在剪纸艺术上的天赋。一天,为迎接检查,全校18个教室的墙报需要配插图,时间却非常有限。老师找到了有美术特长的潘周,他灵机一动,找来大红纸,操起剪刀,一次剪出了6幅画。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他就把18张牡丹、月季和荷花插图贴在了教室后面的墙上。

潘周从小学习的写意画法与传统剪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跟绘画比较起来,剪纸创作更讲究素材积累。潘周在学习生活中处处留心。在同学家吃饭,地上的暖瓶被打碎,热水在地上弥漫开来,就像一只雄鸡。同学起身找笤帚要打扫,潘周一边阻止,一边找来纸,立刻画了下来。当天晚上,他就创作了一幅神气十足的雄鸡剪纸。

走遍乳山乡村

收集老纹样

乳山剪纸,细腻圆润有文化有内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海文化特色。据考证,乳山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明朝甚至更早就已经成熟。潘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张残缺的明代老剪纸,剪纸内容是万历登基,剪得惟妙惟肖。乳山剪纸区域性强、艺术性高、有较为清晰的发展史以及大量的作品遗存,这对民间习俗、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都具有可靠的史料性价值。

“剪纸是百艺之宗,木刻、绣品,都以剪纸为基础。在过去,房子窗户都是用木头钉成的木格段,用纸糊上遮风挡寒。过年过节或遇有喜事时就再糊一次纸,贴上一些剪纸图案。红白相映,寄托喜庆、祈福等寓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剪纸是贴近生活的,是最能反映当地文化的符号。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剪纸的用处不像过去那么多了。用得少了,传承得也就少了,一般只是村里的老人会剪。”潘周说。

15岁那年,潘周到城北的六甲庄村去找一位老大妈学艺。一路打听着找到老大妈的家,她正躺在炕上,蒙在小被子里。看有人来了,她才坐起来,身子干瘦,精神头儿挺足。“大妈问我干吗?我说我喜欢剪纸。她说你年轻,弄这个干吗,有什么用?我拿剪刀给她剪了一个纹样给她看,她来了劲了,把一个笸箩拿过来,里面有很多她以前剪纸的纹样,就剪给我看。”老大妈剪的纹样,是一个男人打着小伞,旁边有一个女人。“我问大妈,这是什么意思?她说:‘你年轻,我年轻,好比张生戏莺莺’。”

老大妈说,潘周就记。临走时,老大妈把纹样都给了潘周,说:“你喜欢就拿着,我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潘周过意不去,去买了饼干和一瓶老白干酒给老人送了过去。

两周后,潘周再去拜访,老大妈已经去世了。遗憾之余,潘周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应该早点把它挖掘出来。“所以16岁的时候,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走街串巷,把我们本土的剪纸文化来挖掘、重现。”

只要有假期,潘周就骑上自行车,往村子里跑,去寻访会剪纸的老人。“我那时候还上学,没有什么财力,把自己储蓄罐里的钱都拿了出来,买点东西提了上老人家去。这些老人也很淳朴,一看我是真心喜欢,就让我把老纹样拿上,也不要钱。我就把它们夹在书里,回家用电熨斗熨平,整理好,收藏起来。慢慢的,这些老艺人去世了,我觉得很惋惜,同时又感到非常欣慰,在他们谢世之前,至少我把一部分民间艺术保留下来了,让这古老的乳山剪纸艺术永远地活在世上。”

如今,潘周挖掘收集明清、民国、近现代剪纸老纹样已有3000余件。除了老纹样,只要有图案尤其是工笔图案的东西,潘周都很在意。瓷器、连环画、书画、挂历、烟纸盒都是他收集的素材。冬天,潘周不喜欢睡有暖气的房子,因为玻璃窗凝结不出冰窗花。冬天早晨,潘周醒来的第一件事情是看窗花,看到中意的马上找纸画下来。走在路上,看到婆娑多姿的树影,他也会立刻画下来。

在认真汲取民间剪纸艺术营养的同时,潘周不断创新,让“套色剪纸”“打细毛”“阴阳剪”等剪纸门类、技法融合进更多的现代元素,并尝试用书画装裱技术装裱剪纸作品,使古老的剪纸艺术登堂入室,弘扬光大。其剪纸“打细毛”手法堪称一绝,可以在一厘米的纸上剪出38颗细毛。凭借精湛的剪纸技艺,潘周的作品屡获大奖,其剪纸作品深受广大剪纸艺术爱好者和国内外收藏者的青睐。

剪纸传承文化

比技法更重要

潘周收集老纹样,喜欢刨根问底,想知道纹样到底是什么意思,里面有什么故事。

一次,他收藏了一个肚兜画,左面是一个龙不像龙鱼不像鱼的东西,右面是一个猫不像猫虎不像虎的东西,顶上一个鸟类形状的东西,底下有一个小孩。“一个老太太拿出来,我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身边有鱼万事顺,猫儿相伴守粮仓,飞鸟在空喜事来,不缺吃来不愁穿。’虽然也是顺口溜,但总觉得不对。后来又有一个老太太也有这个图案,她说这是‘龙生虎养雕打扇’,寓意是个贵人家的孩子。’这才是对的。”

潘周介绍,乳山剪纸不是平面化的,而是富含寓意。其实,剪纸有很多功用。比如在古代,家里出殡,棺材前面要贴一个剪纸,叫棺材花,有人家出殡,宾客想知道这家有几个子女,但是子女在哭丧不方便打听,只要看看棺材前面贴的棺材花就知道,不必去问。

还有,去别人家串门,一进门不能随便挨个屋进。只要看看棚顶花,就知道屋里住的是什么人,能不能进。新婚夫妇要生孩子会贴一个“麒麟送子”,大闺女的房间会贴个“凤凰穿牡丹”,老人房则会贴“蝙蝠庆寿”,每一个图案都有独特的寓意。

旧时剪纸经常会用“三多”纹样,“三多”是多子多福多寿的意思。石榴里面籽多,石榴成熟了以后裂开,籽就露出来了,数也数不清,因此用石榴来代表“子”。福,一般用蝙蝠、佛手来代表,寿通常用桃子来表示。“当你把石榴、佛手和桃剪到一起的时候,别人一看‘三多’,就明白你呈现的意思了。”潘周说。

“中国古代有图必有意,我们不仅仅要把形传承出来,更要把内在的文化传承下去。”身为乳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潘周一直专注于剪纸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每年举办培训班10多期,还多次受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剪纸艺术交流。

对于剪纸艺术的传承,潘周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现在有些传承形式大于内容。比如有的人从网上下载一个纹样,打印出来,拿刀抠完,就拿到学校传承去了,“我经常抱怨,与其不会传承,还不如不要去传承。自己没搞懂,就到学校去传承,这些孩子将来要成为社会的主人,等他们长大了,就会觉得剪纸就是在电脑上弄个图片,用刀抠出来,很简单,没有意思,没有什么太难的。可以说,不会传承,加快了民间艺术的毁灭。”

潘周说,剪纸的技法很简单,只要会用剪刀就会,只不过是熟能生巧,要把剪纸里的文化传承下去,却并不容易。潘周在老年大学教课,第一节课讲技法,之后便不再带剪刀进课堂,而是启发学生去设计剪纸图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借鉴古人,用本土的剪纸元素,把自己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潘周说,每一个剪纸作品都是有寓意的,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提倡中国梦,其实每一个艺人的剪纸作品也是在剪自己的梦,无论是祈求一年平平安安,还是祈求这个家团团圆圆,都是把自己的心声、把自己的梦来用剪纸表现出来,这就是浓缩的中国梦,是艺术化的中国梦。”

传统非遗老手艺

需要衍生

如今谁家有人结婚,让潘周帮忙剪个喜字,他通常都会推辞。“用纸剪出来,贴在窗上,家里有暖气,外面冷,容易‘出汗’,剪纸马上就不像样了。费劲剪了,最后也感觉不出多好,去买塑料纸的也就几毛钱,贴上去以后,一年也不掉色。”潘周感慨,在剪纸也走向产业化、机器化生产之后,剪纸传承的是一种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是用机器做不出来的。

一次,河北的朋友看上了潘周的《吉祥四喜碗》剪纸,想批量复制走市场,可一个多月也没有消息,“打电话问,他说:‘你的作品没法复制,大形可以做出来,但是里边细毛根本就做不出来。’我听了以后挺失落,同时我也很欣慰,看来有很多传统艺术是用机器做不了的。”

“传统非遗老手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衍生,要把传统的东西衍生成新时代可以用的东西、可以和时代接轨的东西。”如今,潘周正着手将剪纸烧到瓷器上。“把剪纸烧到瓷器上并不是我发明的,宋代就有了这样的作品,把剪纸烧到瓷器上,只要不人为去破坏,它就不会坏,不会像剪纸这样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不易保存。”

采访中,潘周多次提到,等经济条件允许了,他想做一个展馆,将收藏的这些老纹样、四千多幅剪纸作品、明清有关剪纸的老瓷器以及所有与乳山剪纸有关的文化都展示出来,让人们了解乳山的地域文化、了解乳山剪纸的发展历程。

作为民间艺人,潘周坚守着乳山本土文化,并极力地挖掘保护传统文化。“我还是乳山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古代的雕版现在一块八九千块钱,我收集了一百多块老版,我愿意掏钱去留住乳山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潘周的做法令很多人不解,连母亲也经常说:“你收了不卖留着干吗?”还有人问:“等你将来不在了,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潘周说,他现在也常常在想,这些东西要怎么去保管,怎么来保护,将来有一天这些东西又何去何从?“不敢想象,我现在有时候想想都灰心。”

然而,二十多年来,潘周从未停下过抢救乳山本土文化的脚步,他所收集的乳山文化艺术品早已将另一套专门用于存储的房子挤得满满当当的。

新闻推荐

阳光家教课堂助做合格父母

农村大众报乳山讯(通讯员姜晓静)近日,一场别开生面、接地气的家长学堂活动与乳山银滩高中学子们的家长又一次见面了。...

乳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乳山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