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群体,更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正确认知世界,消除社会偏见,树立身残志坚、积极健康的形象,以健康的心智融入社会。鉴于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且智障学生所占比例最大,所以,本文主要论述智障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此处之“习”即为“教化”。可见,“习”性教化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对于智障学生的教化,教育者要在全面、准确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有效用好课堂教学和生活德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重要平台。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老师的互动而学习知识、增长智力、健全身心;通过与同学的互动体验友谊的可贵,懂得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道理。但是,在特殊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发学生智力的时间远不及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有的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无声世界,眼神孤独茫然,无视老师和同学;有的学生经常兴奋地大喊大叫;有的学生与前后同学不停打闹;有半数学生连做简单的练习都难以学会······这样的课堂在普校会让所有教师崩溃,但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来说,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了解、坚韧的耐心等,使得他们能够较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教师往往将其作为法治和品德教育的有利契机,让学生懂得初步的法治常识,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但由于特教生的特殊性,系统的德育很难得以实现,学生获得的德育常识也是零星、散乱的。即便如此,只要教师耐心教导、反复强化,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教育仍然可以获得品德的提升。
“生活即德育”是一个普遍的德育教育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场所,与他们共同相处,通过师生之间的体育活动及游戏拉近彼此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不断提高教师的威信。在互动交往中,学生天性更多地展现出来,从而扩大并还原了真实的德育教育场景,让教师能够以父母的慈爱、教师的严厉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规整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的教育和思想的启迪,产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智障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智障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根据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手段、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团队活动、各种群体组织和集会、节日庆典、升旗仪式、晨会和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和潜能,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能够自理、自立,进而融入社会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乳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李小明宋堃)
新闻推荐
“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全媒体行采访团一行走进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全媒体行采访团一行在胶东育儿...
乳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乳山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