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鱼不成席 街语巷话

烟台晚报 2019-02-27 09:44 大字
兰玲

胶东人热情好客,尤其体现在待客的宴席上。以酒食待客称为“伺候客”,菜肴不称“个”,也不称“盘”,称“些”,无论多少“些”菜,无论哪种席制,酒席上必须有鱼,所谓“无鱼不成席”。一般是第一道菜为鸡,最后一道菜是鱼,鸡打头,鱼扫尾,组成“吉”庆有“余”。

同样是吃鱼,胶东沿海各地也有不同,烟台地方大多是最后上鱼,青岛、威海一些地方则是上两道鱼,中间和最后各上一道鱼。如“八些”菜,第四“些”和第八“些”为鱼,“十六些”菜,第八“些”和第十六“些”为鱼。这种中间上鱼的规矩叫“鱼拜客”。吃鱼前要先干杯,否则就是失礼。这个习俗让许多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吃闪”,鱼端上来以为菜就上完了,可以放开喝了,不想后面还有一半的菜没上,所以经常有外乡人第一次参加酒宴就会喝多。

宴席必有鱼,吃鱼的讲究也多,海边人尤甚。一般不吃淡水鱼,鱼要上整尾的,在沿海地方还有“无鳞不成席”的说法,也就是说一定要是带鳞的鱼,特别是婚嫁等喜庆筵席。人们认为这“鳞”的含意有二:一是大多数鱼的鳞是圆形的,与古钱币形相似,鱼,“余”者,谓之钱财有余也;二是无鳞之鱼体光滑似木棍,与“光棍”之意隐联,用于婚宴有绝后之说,为人所不喜欢。蓬莱地方更有“无加吉鱼(鲷鱼)不成席”之说,喜庆筵席上,红鳞加吉比黑鳞加吉更受人青睐。海阳西乡则认梭鱼,尤以开冰梭最为鲜美,当地人家盖房上梁、结婚将媳妇,必须有梭鱼,所谓“无梭不成席”。乳山地方上席的鱼称之为“盘鱼”,对于做“盘鱼”的鱼也格外挑剔,以鲞鱼(白鳞)和梭鱼最佳。白鳞鱼的学名叫鳓鱼,民间有句俗语,叫“来时鲥鱼去时鳓”,是说产卵前的鲥鱼和刚产完卵的鳓鱼均为鱼中珍品。有时候因为季节或者天气原因,不合适出海,或者出海也不一定就能捕到需要的鱼,加之过去又没有冷藏设备,不可能时时都有合适的“盘鱼”,所以乳山地方有句俗语:“能应许(答应的意思)人一头猪,不能应许人一条鱼。”实在没有鲜鱼的时候就用干鱼替代,而不临海的中部山区一带或家境贫寒的人家,过去过年的时候上供和待客时只好用木头鱼来充当真鱼。总之是“无鱼不成席”。

吃鱼有相同的规矩,如“客不翻鱼”,就是说客人只能吃鱼的一面,即使翻鱼也不能说“翻”,而要说“划”过来。也有相悖的习俗,如胶东西部有主人先抠鱼眼敬于客前的习俗,叫“高看一眼”,是很高的礼遇。客人表示客气,又以筷夹此鱼眼往鱼上一抹,意为“大家吃”;但在胶东东部,抠鱼眼则是砸席逐客之举,主人抠鱼眼,是无声的逐客令,客人抠鱼眼,则暗指东道主不长眼珠,即做事不周到。再如,海边虽说讲究不吃无鳞之鱼,但荣成地方婚宴上要吃“劳板鱼”(学名孔鳐),谐音“老伴”,以表达希望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之意。

酒席是最见待客之礼的场合,胶东宴席上的一道鱼,就有这诸多的习俗,可见胶东民间尚礼之风。无论是什么规矩什么讲究,禁忌也好避讳也罢,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希冀。

新闻推荐

马石山十勇士:舍身相救上千群众

山东乳山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里的十勇士雕像。(资料图片)1942年,敌后抗战处在最困难时期,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频繁“...

乳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乳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