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上住着老“妈妈” ——9名边防民警孝心接力20年,而且还将持续本报记者陶相银实习生顾雯通讯员姜斌

齐鲁晚报 2018-07-31 03:01 大字

今年,公安边防部队全部退出现役。今年的这个“八一”建军节,将是边防民警身着军装的最后一个建军节。制服将由军装换为警服,工作岗位或许也将调整。除了格外依恋这身橄榄绿,难以割舍的还有很多,比如那些海岛和那些海岛上的人。

在这个国家无战事但边关有牺牲的年代,驻岛工作意味着守护海疆的同时要割舍自己的家庭生活,他们的面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身后就是安宁的祖国。

张锐探望于秀奎老人。

7月25日上午,海阳所边防派出所副教导员张锐接到一个电话,小青岛村的村书记告诉他“于秀奎老人又生病了”。张锐不由得皱了一下眉,他跟同事急匆匆地赶到超市,买了一些鸡蛋、牛奶、水果乃至米面。张锐看了一下表,随即驱车赶到一处小码头,把东西搬上海巡摩托艇,解开缆绳、发动,摩托艇轰鸣着向大海驶去。

张锐要去的地方是小青岛,是座距离岸边7海里的海岛,早年隶属于乳山市乳山口镇,几年前划归海阳所镇,岛上仅有366名居民。张锐去探望的人叫于秀奎,已经79岁。于秀奎老人有亲属,但张锐是于秀奎的第9个“兵儿子”。

时光穿越回20年前。1998年春天,乳山口边防派出所民警冯随新到小青岛走访,了解到村里有位隋竹芹老人,不仅年事已高,还与双目失明的女儿于秀奎一起生活。尽管两位老人有亲属照顾,但冯随新还是带着妻子,坚持每个月都去探望一下老人。第二年,冯随新调离,临走前他把照顾两位老人的担子交给了同事田忠存。其实,也不算什么交接,因为那时候老田也已是老人家的常客了。但是就是这简单的一交一接,拉开了边防大队9对“兵夫妻”自发接力进岛帮扶老人的序幕。

往返小青岛,每天只有两班轮渡。但小青岛的村民每个月都会看到有边防民警提着大包小包到隋竹芹家去,他们做轮渡来,有时也搭渔船来,不仅带着妻子,有时还带着孩子。他们管隋竹芹叫“奶奶”,管于秀奎叫“妈妈”,他们给老人扫院子、劈柴火、做饭,临走前还要留点钱给老人当花销。老人家的电热器是边防民警买来的,烧炕用的柴火都是民警从岛外运来的……“兵夫妻”们的年龄各异,籍贯各异,但是他们对老人的心都是一样的。老人上了年纪,身体不太好,生活自理能力差,这些“兵夫妻”就多次联系外面的医生到岛上给其看病,每年两次组织医生为老人体检已经成了惯例;海岛上物资匮乏,这些“兵夫妻”每月都要至少一次去海岛给老人送一些米面、蔬菜、水果和日用品……只要他们来一次,老人的家就会焕然一新,冷清的小院变得热闹起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来照顾老人的“兵夫妻”换了一对又一对,年事已高的老人已不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但她们永难忘却那身橄榄绿军装。几年前,小青岛村划归海阳所镇,照顾老人的“接力棒”由乳山口边防派出所传递到了海阳所边防派出所。2015年3月,隋竹芹老人去世,享年97岁,继续照顾于秀奎的“接力棒”也依旧在传递,从2016年起这种夫妻孝心接力传递到了张锐夫妇的手中。20年里,“孝心接力棒”相继经过了9名边防民警的手,他们依次是冯随新、田忠存、王永政、王建立、赵栋、董留亮、付玉才、马德松、张锐。

张锐夫妻接过孝心接力棒后,夫妻二人至少每半个月去一趟小青岛。每次进岛,要6点多去搭车,到乳山口码头乘坐7点半的轮渡,或到后山码头搭乘进岛的渔船。每次进岛,张锐夫妻二人就细心地为老人准备各种日常用品,因岛上缺少新鲜水果和蔬菜,夫妻二人还带着种子在岛上开荒,为老人种上多种蔬菜瓜果。

这一次,事发突然,而且错过了轮渡,张锐不得不自己开海巡摩托艇去小青岛。在风浪中颠簸十几分钟后,摩托艇抵达小青岛的码头,张锐把东西提上岸,在小巷中拐来拐去,最终走进这个熟悉的院落。炕头上的老“妈妈”奋力坐了起来,当手摸在张锐的肩章上,她知道是“兵儿子”又来看望她了。于秀奎的耳朵几乎全聋,张锐要趴在她的耳边喊,她才能听到。在类似于喃喃自语的话中,于秀奎叮嘱这“兵儿子”不必挂念她。

确认于秀奎的身体并无大碍后,张锐略微宽了心,“年底前,我就得脱下这身军装了,不管是边防派出所还是派出所,‘接力棒\’不会丢,等我走了,还会传给其他人,一直传递到老人百年之后。”

看望完老人,张锐还得赶紧去走访一下渔民。

闷热的警务室里,张锐得尽快把岛上的工作再梳理一遍。

去趟海岛不易,赶不上轮渡就得自己开船。

付玉才夫妻把老人家当成了自己家。

马德松给隋竹芹老人送来月饼。

赵栋看望隋竹芹老人。

新闻推荐

周六起,文化惠民消费券连发8天

周六起,文化惠民消费券连发8天每天发放5万元消费券特约商户达到99家威海新闻网讯(记者沈道远通讯员王振宇)记者昨日从市...

乳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乳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