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乡下拉木头

烟台晚报 2022-03-24 10:20 大字

赵静

1962年,老家的房子在雨中坍塌了,父亲心疼那些房梁,让我们去拉回来。

父亲工作太忙,家中没有劳力,考虑再三,父亲把去乡下拉木头这件事交给了我和大姐夫。我刚18岁,虽然是个女孩,但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山里泊里、泥里水里帮大人干活,不怕吃苦,走远路也不在话下。

大姐夫当年还不到30岁,在消防队当兵。那时消防队位于现在的毓璜顶北路北头以西的位置,鲜红色的大门,院子里还有几层楼高的瞭望塔,是市区标志性的建筑。当时,烟台人搬运东西,都靠大板车。当然了,大板车也不是普通百姓家有的。大姐夫在消防队借了一辆,跟领导请了一天假,天不亮我们就拉着大板车出发了。

20世纪70年代,人们结婚时兴置办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但60年代初还没有这些。大姐结婚时,只有一个五斗柜、木头床、桌椅板凳,家里条件好的,还可以做个大柜。这些东西,都是请木匠打的,一切都离不开木头。那时人们是把木头当成财产对待的,也就是老辈人嘴里念叨的“老本儿”。

我和大姐夫走的是如今的308省道。记得还是沙土路,路不宽,开始还算平,但从福山县城往西就不太好走了,上坡下塂拐弯多。尤其是到了东厅,有一段路特别陡,人们称为“险道”,连有经验的老司机走这一段路都要格外留神,小心驾驶。

我离开农村五六年了,此时走在乡间,觉得又亲切又熟悉,心情好,脚步就轻快。下坡时,大姐夫让我坐在车上。从烟台到老家70里的路,不到晌,我们就到了。

老家只剩下二妈一家了,二妈给我们擀的杂面汤,味道很特别,好像加了豇豆,还卧了两个鸡蛋,这算是招待贵客的饭了。吃过饭,我们不敢耽搁。二妈一家也早把倒塌房子的木头拾掇好了,帮我们结结实实地捆到大板车上,老高一垛。现在想想,没有1000斤,也足足有800斤,压得大板车的车轮都是半瘪的。尽管如此,一路有惊无险,并没有爆胎。二妈一家人把我们送到高疃公社。这8里路都是乡村小路,前天又刚下过雨,道路泥泞,很难走,前面拉,后边推,好不容易到了高疃。见我们上了308省道,二妈他们就回去了。

有了木头,大板车拉起来很沉。另外,由于木料比较长,重心也难把握。好在大姐夫参军前,在老家荣成县曾拉过一阵大板车,他使劲压着车把,维持着车的平衡。走平道时,我在旁边推,上坡时,我就跑到大板车后头推。道路兜兜转转,好不容易来到了东厅险道。一望那又陡又高又长且带S形的弯路,我们心里都有些打怵,而喝的那点面汤,早就消耗掉了,肚子不停地咕咕叫。

没办法,再难也要硬着头皮上。我们走走停停,大约1000米的路,走了足足有40分钟。到了山顶,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幸亏那天是阴天,没有太阳晒,否则这个罪更没法遭了。走到山顶,我们看到路边有个卖瓜的小棚子,买了一个西瓜和几个甜瓜,香甜无比,给身体补充了一下能量。

从福山县城到只楚,这段路相对好走,但从只楚到通伸,又是一溜小上坡,拉车都十分吃力。等我们来到烟台西山的通伸塂顶上,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俯瞰烟台市区,宁静中透出点点闪烁的灯火,而父母,早已在塂上等候我们多时了。

新闻推荐

荣成市调整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服务机构

根据威海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关于公布威海市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服务机构名单的通知》,确定荣成市人民医院、荣成市中医院...

荣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荣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