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风斩浪,我上海岛“当电工”
本报记者陶相银(右)在苏山岛采访。■ 开栏的话
新春伊始,《记者亲历》栏目与您见面了。大雾天,记者顶着寒风,克服晕船带来的不适,与电力工人一起登上海岛拥军;凌晨时分,天寒地冻,记者赶到爱心粥屋,见证志愿者们的无私付出……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深受感动,收获满满的正能量。
今后,本版将推出更多这样的亲历式报道,在报纸上呈现的同时,在大众日报客户端同步推出相关视频、图文等新媒体报道。敬请扫码关注!
□ 本报记者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王录刚
多年来,驻苏山岛官兵一直是国网荣成市供电公司的重点服务对象,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定期到海岛检修用电设备。1月21日,记者随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来到苏山岛,当一天“电工”。
这次进岛的,是人和供电所所长刘军岗和三名同事。“接连三场暴风雪,风浪太大了,已经一个多月没能上岛了。”刘军岗说,“这次去,是要确保官兵们能过一个亮堂堂、暖洋洋的春节。”
去往苏山岛,我们乘坐的是一艘拥军船,约10公里的航程需要45分钟左右。当天最高气温只有4℃,海上大雾弥漫,风浪也不小。记者站在船头几分钟就感到眩晕,只好转至颠簸感较轻的船尾。尽管裹着厚重防风的冲锋衣,但湿冷的空气还是无孔不入,不一会儿便感到面部和颈部冰冰凉。“这已经算是好天气了。”刘军岗说,尽管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去海岛还是感觉不习惯,“海岛的空气湿度太大。夏天湿热,汗水滋滋地往外冒;冬天湿冷,感觉就跟钻进冰窟窿里一样,戴着手套也能把手冻麻。”
船刚靠码头,就有战士飞奔过来相迎,连长和司务长也匆忙赶来寒暄。他们互相熟识,不需客套,检修工作随即开始,因为中午就得下岛,留给电力工人们的时间并不多。刘军岗说,近年来,随着驻岛部队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大功率电器投入使用,他的牵挂就更多了,“空气湿度大,海雾有腐蚀性,海岛上的供电设备出故障的几率远比陆地高”。
海岛空间有限,电力设备较为分散,有的在悬崖峭壁下,需要电力工人下到海边,而有的位于半山腰,需要再爬上去。电力工人们提着工具健步如飞,不时爬上爬下忙碌着。记者一路跟着,很快就气喘吁吁,出了一身汗。但每个人都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稍微一停顿,热汗就变成了冰水,海风劲吹之下尤其冷。
一处电闸安设在营房的后墙上,需要攀登上两三米高的峭壁才能检修。刘军岗和同事们都爬了上去,站在很难容身的石块上,对电闸重新紧固。一处配电箱设在狭窄的楼梯间,两三个人不得不同时挤了进去,有的打手电,有的拿仪器,相互配合着检修。
两三个小时很快就在不停地奔走忙碌中过去了,连长已安排好了午饭,刘军岗和同事们也没客气,只是在司务长催促战士加个菜时连忙阻止:“战士们吃啥,咱就吃啥,加菜就显得见外了。”刘军岗说,他不仅是炊事班的“常客”,岛上的公寓也住过多次。
■ 记者手记
一首拥军曲,传唱六十载
电力职工往返乘坐的拥军船,是荣成人倾情拥军的一个缩影。这艘25米长的钢壳船是2019年启用的第五代拥军船,是院夼村专用于拥军的船只。“村里挑最好的船当拥军船,最好的船员当船长,随叫随到,不讲报酬,不计代价。”刘军岗对拥军船很熟悉,“从最早的舢板船到现在的钢壳船,已经风雨无阻地航行了62年了。”每次去往苏山岛,刘军岗他们只需给村里打个招呼即可,拥军船同样无偿给电力工人使用。
岛上的供电设施不属于地方管理,但在检修供电设备上,供电公司职工毕竟比官兵们更专业一些。自苏山岛上有了电力设备起,国网荣成市供电公司便开启了“电力拥军”的航程,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拥军的好传统一直没有丢。这首传唱了60年的拥军曲,如今越唱越响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震通讯员孔冰)间隔3个月,刘某就因再次酒驾被荣成交警查处,1月21日被行政拘留19日。2020年12...
荣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荣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