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高足 鲁迅师弟他如何写就“散文中的口述史”?

华西都市报 2020-12-27 03:42 大字

章太炎高足 鲁迅师弟 汤炳正

散文之大,并不在题材,而在气象。所谓书斋虽小,格局不窄;书生虽弱,刚健有力。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学者散文”出现并形成热度。“学者散文”的真正代表,应是那批真正阅历丰富、学识渊博的学者、作家,他们在博识和才情的基础上,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孙犁、杨绛、季羡林、张中行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散文,是书生亲历历史的波谲云诡之后,由书而人生、而人格的进一步思考和完善,是给情理文章增加知识见识、文化厚度、思想深度和人生境界的附加值。汤炳正的散文也在此序列之中。

汤炳正(1910年-1998年),字景麟,山东荣成人,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楚辞学家。20世纪30年代受业于章太炎,成为大师晚年最为器重的入室弟子,被推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擅诗文,早岁以《故宫行》《彩云曲》等闻名于世,晚年又以“睿智与豁达”的散文作品,卓然独立。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语言之起源》等。

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汤炳正作品集《听罢溪声数落梅》,共分三辑:第一辑为自述成长、治学、游历履历。其中关于师从章太炎的回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治学经过,关于个人成长和对书的感情等篇章,非常有名。第二辑为序跋集,间有关于语言学、散文创作和治学态度的精妙议论。第三辑为书信集。全书以作者生平为暗线编排,堪称散文中的口述史、零散文字间的传记。从中亦能看出时代发展变迁,以及中国现当代学者随社会、境遇而转变的治学历程。

回忆鲁迅“温和、沉挚而冷静”

汤炳正是章太炎先生的高足,鲁迅的师弟。在各有建树的同门师兄弟中,他被章先生嘉许为“承继绝学唯一有望之人”,也是代表同门在章太炎葬礼上讲话的人。这些师兄弟包括黄侃、钱玄同、朱希祖、汪东、许寿裳、沈兼士、刘文典、吴承仕、顾颉刚、傅斯年、姜亮夫等等。事实上,他在《楚辞》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不负先生厚望。

《听罢溪声数落梅》收录了汤炳正对章太炎和鲁迅的回忆文章。对章太炎,他多从日常角度切入,在执尊师重道的弟子之礼之外,并不回避客观评价和历史争议。同时,因为日常亲炙较多,他的文章中兼及章夫人汤国梨和几位后人,以及一代大师去世之后的诸多身后事。 对鲁迅,他讲述的也是自己的亲历。“九一八”之后,汤炳正在北京见过鲁迅一面。他在《从鲁迅先生的“像”说起》一篇中,写到各种鲁迅“像”的艺术变形之外,他的直接印象:鲁迅先生“温和、沉挚而冷静,目光慈祥却透露出一股敏锐的光芒,好像任何东西在它的射击下都要‘入石三寸’。他在谈话时,虽然涉及极可憎恨的事,也不会使你感到有种‘风云变色’之势;他的愤怒是‘内蕴’的而不是‘外露’的。”

行文风格“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散文的一大功能,就是亲历者在回忆中补充历史叙事的空疏,也检视自己人生来路上的欢喜歌哭,给后人以共情和共鸣。好的散文,为艺术,也为人生;为历史,也为未来;为自己,也为苍生。所以,散文中,回忆题材最多,但其实回忆文章并不好写,写得情理兼备、公私兼顾,也并不容易。

汤炳正以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学业背景,以自己在章门受教,在声韵学、文字学、《楚辞》学研究方面的种种造诣,和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抗战期间在山东家乡、在成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贵州、四川等大学任教的阅历,写成《听罢溪声数落梅》的25篇散文和多篇序跋、书信,让人得以了解“学者散文”的另一重要收获,也了解一个专业领域声名赫赫、普通读者群中响应寥寥的大学问家和大散文家的一生。

无论是《失落的童心》《海滨拾趣》中的童年意趣,还是《关于“书”的故事》《无名书屋话沧桑》中的书斋沧桑;无论是求学北京,采访赛金花之后,写下《彩云曲》,还是在章太炎去世之后,与

诸位同门艰难赓续“章氏国学讲习会”;无论是写抗战爆发,困守家乡小岛的《“孤岛”三五事》,还是写太平洋战争爆发,四处求职奔波的《海岳烟尘记》,他践行沉静从容、温暖平和、洒脱质朴的表达风范和“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的行文风格。

实际上,学者散文的魅力也不外于此,在寻常和不寻常的经历中,写出腹有诗书的别样智慧,写出学术训练之下的思想韵味,写出起承转合间的“文气”,写出“过枝接叶处”的闲适明雅,更写出潜心治学的质实中正和为人为文的雅美浩然。

在四川任教研究屈原和《楚辞》

汤炳正将自己的散文比作红茶或者苦丁茶,浓郁中有些苦涩。世事变迁、人生多舛,好比红茶的发酵过程,而苦涩中回甘大概是88年的生命长度给他的最终感受。他生前没有自传,这些晚年间陆续写成的散文,涵盖了他从求学到治学的生命轨迹,也涵盖了普通个体在战争烽火、时代变迁中的人生驿旅。当然,更从深层次展现了天赋才华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问道求学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心路历程。或许,选择《楚辞》和屈原作为终生学术志业,恰恰表达了汤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受刘半农《赛金花本事》和夏衍的话剧《赛金花》影响,汤炳正曾采访赛金花本人,写下长篇七律《彩云曲》。大学毕业后进一步问教于章太炎。抗战期间,先苦闷困守于家乡,后流落到当时西南的五大文化中心之一,俗有“小南京”之称的贵阳。那时候,贵阳的文教界有谢六逸、王驾吾、姚奠中、张汝舟、蹇先艾等等同侪相扶,也有马思聪公演等文化氛围之熏陶。此时,他开始对《楚辞》发生浓烈兴趣。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四川任教,下决心研究屈原和《楚辞》,写下《〈屈原列传〉新探》,并在成都的万里桥畔度过艰难岁月。散文集中,汤先生没有单独的篇目写到情感和家庭,但读者却能从不同篇章散落的细节中,找到他情感生活、知音唱和的蛛丝马迹,也能借此了解,在学术作为生命价值支撑之外,家庭生活的和美亦是他穿过苦闷岁月的巨大支撑。

汤先生的散文近些年不断以各种形式再版,在他1998年与世长辞之后的20多年间,依然有众多年轻的读者借着这些散文了解他、了解他那一代人,由此了解历史的另外一个侧面和另外一些细节,更重要的是,了解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对读者而言,借文学涵养人生,才是阅读的真正旨归所在。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欢笑”的黄土地

□王树理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是山东荣成天鹅湖看鸟的最好时机。每到这个时节,上万只大天鹅就借着山东半岛最东端...

荣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荣成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