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就遇“下马威”?看挂职干部如何破解环保难题

澎湃新闻 2019-09-21 13:43 大字

车子刚停稳,一群中年男子就“呼啦”一下涌了上来,围住了张校林。这样的场面,他虽不是第一次见,但“说实话心里也有些没底”。

他的办法是坦诚的:“一人一张小板凳,有啥问题坐下来好好聊!”正午的阳光明晃晃,衬得厂区更是空荡荡。伴着板凳“吱扭吱扭”的响声,一人一句,现场闹腾了起来。

“9月1日就开渔了,供气的问题迟迟没有着落……”“进园区前想着把生意做大,现在看来还不如从前的小锅炉、凉晒场……”

“不要再惦着它们了!”有着22年部队工作经历的张校林,声音短促有力,“当初荣成投资了几个亿,好不容易在寸土寸金的海岸上建成这座高标准的干海产品加工园,就是要淘汰原始粗放、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再惦着它们岂不是走回头路?”

两年前,张校林从山东省委政法委宣传教育处处长转任山东省荣成市委副书记,主抓环保工作。如何保住海滨城市的蓝天碧水?他在摸爬滚打中发现,懂法、用法是“最强的武器”。

挂职第一天就遇“下马威

暑气已去,凉意渐生。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的海滨城市荣成,初秋的味道和其它北方城市相比,更添了一份清新与宁静。

2017年10月以前,张校林从未踏足荣成。走在宽阔的公路上,蓝天白云成每天“标配”,遥望远处,海水潋滟,一幅生态画卷就这样跃然眼底。而不经意间一闪而过的“自由呼吸,自在荣成”标语,成为这座城市精辟的注脚。

他未曾料到,转任第一天,耿直的荣成人就首先把他领到了西南一隅的人和镇。在这里,他见识了荣成的另一面。

人和镇靠山临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石材、海米、海带、鱼粉等生产加工行业集群式发展,一度呈现“全民创业、遍地开花”的特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无可厚非,但“吃”的方式不对,势必会对环境带来破坏。”当地干部对记者说。

当时进入石材加工厂看到的一幕,张校林至今历历在目:“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整个厂区内粉尘四起、脏乱不堪,掺杂着石材粉末的白色泥浆还到处流淌。”当地人的一句话,更让他的心凉了半截:“类似的石材加工企业,光人和镇就有数百家。”

和石材业造成的污染相比,海产加工带来的对环境的戕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海米加工,是人和镇的一项传统产业。当地人将一种小虾从海里捕捞上来,经锅炉煮熟、露天晾晒,最后加工成海米出售。但传统的海米加工产生的废水含有浓度极高的盐分和蛋白质,直接排到河道中,河水很快就变黑发臭。早些年,镇里多次对海米加工进行整治、取缔,最终都在招商、维稳等其他因素面前不了了之。

“处处都是环保风险点!”张校林明白,污染整治、上档升级,无不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自己此行肩负着艰巨的任务,没有退路,唯有一拼。

懂法、用法是最强“武器”

这不是张校林第一次身处这样的境地了。

早在2012年,还在山东省委政法委任研究室副主任的张校林,就被派往山东滨州市惠民县麻店镇大班村,成为这个偏远村庄里的“第一书记”。

彼时的大班村,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村里也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村支书的家甚至就是村“两委”的活动场所,不但党旗、国旗等有关村“两委”职责都挂在他家的后墙上,就连大喇叭的喊话筒也装在他家床头上。

深入走访后,张校林就找到了突破口:大班村有近200亩土地被村民私占私用,一直处在脱管状态。只要收回土地,修路的问题自然能得到解决,村办公场所和健身广场也有地可建。

但收地这事儿,涉及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多“过来人”提醒张校林,一旦捅了“马蜂窝”,不但自己收不了场,毁了“第一书记”的名声,也影响派出单位的形象,这个责任担不起。

深思熟虑后,张校林决定迎难而上。从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吹吹风”,到召开村“两委”会议集中梳理意见,再到报镇党委、政府确认“收地”不违背现行政策规定,最后再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以村“两委”名义发布“收地”公告,不到半年工夫,200亩土地全部顺利收归集体。

“在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法”“理”“情”的相互交融,才能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秉持这种信念,张校林在最基层、最薄弱的农村经历着四季更替,收获着群众的信任。

七年后,在荣成的挂职两年间,哪里“脏乱差”,张校林就去哪里。只是当真正走进现实,他依然会惊讶于还有那么多的困难和问题事先“没想到”。

他举例了治污中的“断电”问题。从国家相关部门到荣成市,均要求对“散乱污”企业实施断水、断电,但真正去执行时,并非只要环保部门有要求,就可不考虑其它部门的规定而一意孤行。也并非发现问题就能立案,而是需要根据“移交”情况才能作出是否“处罚”的决定。

“不管是在大班村当“第一书记”,还是到荣成挂职市委副书记,作为一名政法干部,我都时刻提醒自己,没有法律法规支撑,要领导好一项工作是不行的。”张校林认为,懂法、用法正是他手中最强大的武器。“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而一个看似复杂的事件,只要依据法律,最后都会成为一个简单的问题。”

不能以环保为由“一刀切”

2018年秋,人和镇508家海米加工小作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很多人不了解,这些家庭式作坊被关停的背后,荣成市党委、政府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要面对加工户们的不理解、抵制,甚至上访;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市里财政状况及园区场地的选择。

但“无论压力再大,也绝不能以环保为由搞“一刀切””的理念,早已在荣成市领导层形成共识。最终,一个现代化的干海产品加工园,如期出现在加工户面前。“荣成市在决策过程中,虽关停了传统的小作坊,却开辟了现代的加工园,这看似忍痛割爱,实则柳岸花明。”张校林说。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张校林决心“一定要将好事办好”。

开渔前夕,他特意赶到加工园,并将供气方的负责人请来与企业主面对面交流。面对众人的“声讨”,负责人也坦怀相待:“倘若每天可以24小时连续供气,对我们来说也是桩好事,毕竟设备的折旧费摆在那儿。”但负责人也指出,目前进驻的企业不多,无需24小时供气,若根据园区的工作时间运行或关停设备,很容易生成汽水混合物,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无论如何,要尽最大努力保证供气!”张校林的一句话,给在场的企业主吃下定心丸。在他的建议下,日前,一个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供气的提案得到了荣成市领导的肯定。

能尽责办成事,张校林很满足。他记得,最早到荣成一家鱼粉企业和老板碰面时,对方怕自己的手上有味儿,握手前特意洗了三遍手。这也让他感喟:“老百姓把我们当成了父母官,我们再不干点实事,怎么对得起企业、对得起人民?”

污水第三方治理、用电量管控系统、河湖湾“三长合一”……这些年,在当地石材、海带、鱼粉加工等特色产业的保护与治理上,荣成不断创新方法上下功夫,经过各方努力,没有一个行业因环保被取缔,而是向着园区化、集约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最近,张校林挂心的事多了一件:再过一个多月,成千上万只大天鹅又将从西伯利亚等地如约飞抵荣成越冬。

此前,为了将废弃的湿地改造成天鹅们的“度假”胜地,荣成清理了养殖海域。新的问题诞生了:渔民何去何从?

“办法总比困难多!”两年前,张校林来到荣成时,就抱定这样的信念,现如今两年任期将满,这依然是他的口头禅,“渔民们世代在这里生活,为了大天鹅放弃了自己的利益。接下来,希望可以制定更完善的政策,让大家不用远离这片赖以生存的熟悉的大海。”

(本文原标题:《第一天就遇“下马威”?看挂职干部如何破解环保难题!》)

新闻推荐

白露节气后 多云天重返岗位

上周末,不少人被台风“玲玲”打乱了周末外出计划,本周一开始,好天气重新回归。白露节气到来,气温未有大的变化。昨日,记者从市...

荣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荣成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