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海岛上的一棵松 驻岛民警李雪松和他的“枫桥经验”新样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陶相银通讯员徐骙涛
一般人在只有74户人家的鸡鸣岛村里走一圈,十几分钟就足够,但李雪松却要整整一上午。从踏上码头到进村,出海的渔民会热情招呼他,顺便唠唠嗑;开农用车的村民会停下车招呼他,乐乐呵呵聊上几句;外地游客也会拦下他,打听一下哪里好玩;遇到老人,问问近期身体怎么样;遇到渔家乐老板,问问生意如何······
驻岛九年多,港西边防派出所的民警李雪松早已成为这个岛上的一员,没有村民喊他警官,老人喊他“李子”“小李子”,年长者喊他“老弟”,小青年直接喊“哥”。在岛上,让他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村民不拿我当外人”。而他的理想,就是把这个曾经荒僻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海岛打造成一个“枫桥经验”的新样本。
从“派出所的”到“小李子” 慢慢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2006年7月,从武警海警学院毕业的李雪松成为人和边防派出所的一名边防警察。
“当时21岁,年轻气盛,有很多也很大的理想,比如建功立业、侦破大案要案什么的。”李雪松说,“没想到,警察的工作跟理想中的差距那么大。”
李雪松成了一名“片警”,每天的工作就是跨个包夹个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走访。有的人很客气,会请李雪松进屋,热情地聊一聊;也有的人很抵触,任由李雪松磨破嘴皮,就是爱答不理。
李雪松明白,工作开展不好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老百姓还不认识我,不认可我。”李雪松有着自己的“小倔强”,越不配合工作的人他就花越多的时间去走访,“一次两次进不了门,三次四次还进不去?”
工作成效是慢慢地显现出来的,比如以前办理暂住证需要李雪松一遍遍地上门找人,而后来却是打工者主动到警务室来办;再比如,他的称谓从冷冰冰的“派出所的”,成了大家口中交口称赞的“小李”。
2010年5月,李雪松调到了港西边防派出所,工作还是“片警”,但他的“片”却是堪称原始状态的鸡鸣岛。
鸡鸣岛距离大陆1.7公里,面积只有0.302平方公里,岛上居民只有两百多人,世代以打渔为生。当时的鸡鸣岛,刚刚通电没几年,还没有自来水,村民的饮用水都是靠积蓄雨水。岛上没有土地,居民所需食材必须从岛外购买。孩子上学和村民出岛都是坐舢板船往返,赶上风浪天,十天半月出不了岛。为此,年轻人早早地就上岸去工作、定居,岛上只剩下中老年人。
在这里,刚刚驻岛的李雪松也被村民们称为“派出所的”,甚至有村民当面问他,“你来干啥?”
“我来干啥?我自己一时也说不清。”回忆起当年的鸡鸣岛,李雪松也忍俊不禁,“都是朴实的渔民,不会有什么案件,顶多就是有点邻里纠纷,我简直是多余的人。”
工作还是要做,李雪松把警务室设在了渔民存放渔具的仓库里,还住进了一间没有热炕且四处漏风的小屋,“大冬天的,就一个煤球炉子。”
一户村民在邻居家门前搭了个棚子,影响了邻居的拖拉机出入,两家的矛盾持续了好几个月。李雪松一趟又一趟地去调解,棚子最终拆掉,两家握手言和。
一个打工的船员跟雇主产生矛盾,到雇主家里来了个“卷包会”,盗走了家中的现金和财物,但他刚出岛就被李雪松抓了回来。
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经常会有李雪松的身影,提水、扫地,啥活都干。
村民们养殖的扇贝大面积减产,李雪松请来专家给村民当场授课。
就是通过做这种一件件的小事,李雪松慢慢地走进了村民们的心里,他成了村民们口中的“小李”“小李子”“老弟”。
荒僻海岛变旅游胜地 借力群众应对工作的巨变
2013年夏天,湖南卫视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鸡鸣岛取景拍摄。节目播出后,这个落后封闭的海岛一夜之间被家喻户晓。
“以前,岛上只有两家渔家乐,除了一些钓鱼爱好者偶尔来,整个岛上见不到生人。”李雪松说,而现在进岛游客逐年递增,尤其是在被那香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后,每年进岛游客逾百万人次,“高峰期,每天进岛就两三万人。”
游客来了,财源广进,每家每户都开起了渔家乐、民宿,世世代代出没风浪间的渔民变成了生意人,年轻人也开始回到岛上经商。自来水进了岛,小码头变成了大码头且建起了候船大厅,进出岛的舢板船变成了渡轮,村里铺了路,建起了公园、咖啡厅、游客服务大厅……
短短两三年间,鸡鸣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治安形势不再像以前那样宽松,“游客多了,难免会有些纠纷,有喝醉的人滋事,有的粗心游客丢了包……”李雪松的工作随着岛上的巨变而剧变,“就算是岛上驻个派出所,也够呛能忙过来。”
但驻岛民警仍然只有李雪松一个人,他必须在新环境下找到新办法来开展警务工作。很多事情可以通过严管和处罚来解决,但李雪松还是希望用一种“润物无声”的办法处理问题。
“村民都明白,整体环境好对谁都好,所以我就得借助群众的力量去工作。”李雪松说,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做到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他才能有效地把警务工作做下去。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被李雪松召集起来,成为村里的义务调解员,凡有纠纷,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上前调解。景区的保安也成为义务巡逻队员,村里的安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仗于他们去发现去解决。
为了适应新环境,李雪松也创新推出了“勤询问、勤观察、勤记录、勤帮扶、勤解难”的五勤走访法。李雪松说:“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跟老百姓打交道,没有捷径,就是靠磨鞋底子磨嘴皮子,这是一种笨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数字可以最直观地体现出成绩。近年来,李雪松负责的片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65%,21起较大纠纷均被妥善化解。
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工作起来就不再难。如今,李雪松已经不需要在岛上常驻,每隔几天上岛一次即可,“岛上但凡有点麻烦,肯定会有人打电话给我。”
也正是凭借灵活的思路和勤勉的工作,从警13年的李雪松慢慢成长为全市乃至全省边防的优秀基层代表,收获荣誉无数,先后3次被威海边防支队评为群众工作标兵、执法办案能手、优秀警官,连续6次受到威海边防支队、荣成市公安局嘉奖,2012年被威海市公安局评为首届“我最喜爱的十佳爱民警察”、威海市新长征突击手,2013年被山东边防总队评为“2012年度爱民固边群众工作先进个人”、被山东省公安厅表彰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2014年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爱民固边先进个人”,2015年入围威海市“我身边的好警察、好警嫂、好辅警”候选人名单,2016年被威海市政法委评为“2015年政法人物”。
当好百姓家门口的警察 把鸡鸣岛打造成
“枫桥经验”新样本
8月21日上午,李雪松把工作日志塞进挎包,匆匆忙忙赶往码头乘船。接连侦办几起案子,把李雪松累得够呛,但他还是决定抽空回鸡鸣岛上去看看。“几天不去,村民们会想我的。”李雪松半开玩笑说。
登上渡轮前,李雪松会刻意地去指挥游客有序登船。上船后,他不会去找座位,而是尽量来回溜达几趟。这种故意“刷存在感”的原因是,“让大家看到有警察在岛上,他们心里更踏实。”
一踏上码头,“小李子”的喊声不断从各处传来,出海的村民停下船,驾驶农用车的村民停下车,在嘻嘻哈哈声中打个招呼,唠会儿家常。
村头就是警务室。这个原本的库房早已被装修的非常体面,大部分面积作为“海疆书屋”来用,里面有图书、报刊、杂质,还有放映机。一堵白墙隔离出一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这才是李雪松的驻岛警务室。上岛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治安员们来开个小会,聊一聊近期有没有什么纠纷发生。虽然是开会,但只需要几分钟,因为岛上确实没发生过什么。
住在村头的周玉芝老人已经87岁,她是李雪松每次上岛都要走访的对象。周玉芝坐在门口乘凉,李雪松走过去,随手拎起一把马扎坐下,“血压还高吗?有没有头晕?”这些问题透漏出李雪松对老人的身体状况非常了解,一番寒暄后,他在本子上记录下“周玉芝,近期身体状况不好,需体检、治疗”。合上本子,李雪松给老人的儿子打了个电话,“光在村里看病可不行,这几天抽空带老人出岛检查一下……”
不管去谁家,李雪松推门就进,跟进自家一样随便,掀开蓄水池盖看一看,厨房里饭菜也瞅一瞅。到渔家乐里吹吹风扇歇歇脚,也不必客气,喝口水聊聊天,顺便问问有没有什么事,一切都很自然,像邻居串门一样。“村民不拿我当外人,我要是客气,反而显得见外了。”李雪松说,越是这样“随便”,工作越好开展,“只要关系熟,啥事都好办。”
李雪松的另一个身份是鸡鸣岛村的村委副书记,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他的身份就是主人。“哪里来的?觉得这里怎么样?”“吃海鲜习惯吗?吃海鲜可别喝冰镇啤酒,容易拉肚子。”走在街头,他会不断地跟游客聊一些话题,“虽然我穿着警服,也是本村村民。”
谢绝了村民们热情地留饭,李雪松匆忙地再次坐渡轮回港西边防派出所,还有一堆案子在等着他处理。工作日志上又多了几页,“悬崖护栏尽快安装”“游客还是以外地团为主”等简短的记录是他这一上午的收获。
“我们‘片警’是老百姓家门口的警察,做最基础的工作,工作做得好就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把问题解决;做得不好,就会把小问题积攒成大问题。”李雪松说,“现在,我们全国公安机关都在学习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只要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我们‘片警’负责的每个村、每个社区都可以成为‘枫桥经验’的新样本。”
现在,李雪松又积极推动鸡鸣岛“智慧景区”的建设,由于坐船是上岛旅游的唯一途径,且旺季客流量大,为实现对客流量的实时监控,对游客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他积极协调上级公安部门和景区开发商打造智慧景区平台。“目的只有一个,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地解决掉,不能让它升级为大隐患。”
街头巡查。
关心一下老人的身体健康也是“小李子”的工作。
新闻推荐
酒后驾车还超员8月21日,荣成市公安局交警二中队民警在凤凰湖路上对一辆小型普通客车例行检查时发现,该车核载9人...
荣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荣成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