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卡斯尔北洋水兵墓 见证中国近代海军梦

华西都市报 2019-06-26 03:07 大字

1887年进行高速试航时的致远舰。

在船台上的巡洋舰。

海圻舰造成后,在英国船厂举行交船仪式。花束后站者为林国祥,花束左后方站者是程壁光。

致远舰下水仪式的照片。

英国当地时间6月14日,位于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五座北洋水师水兵墓地,举行了修缮竣工的典礼仪式。

这是自1911年清末海军将领重修后108年来的首次修缮,资金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公募而来。

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分别两次派员到英国接收在此订购的军舰,5位年轻水兵因病客死他乡,埋葬在英国纽卡斯尔市圣约翰墓园。

在清末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中,一大批中国人睁眼看世界,试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抵御外侮。

这五座北洋水兵墓,正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建立近代海军的见证。

赴外接舰团 受英女王维多利亚接见

1874年,在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后,大清为了克制日本,向英国订购了两艘撞击巡洋舰。

这就是“超勇”和“扬威”。两艘军舰由位于纽卡斯尔泰恩河畔的米切尔船厂建造。

1880年,为了接收两艘军舰,同时也是为了锻炼清政府自己培养的海军人才,李鸿章命令当时还是北洋海防督操、记名提督的丁汝昌组建接舰团队前往英国。这是大清海军历史上第一次派出大规模赴外接舰团。

接舰团有两百多人,包括林泰曾、邓世昌、蓝建枢、李和、杨用霖等军官,还有224名从山东威海、荣成、登州等地挑选的舵工、水勇等人。

此外,林泰曾当时又在上海临时添招了40人,接舰团总人数为264名。

在这些人中,有一名随行文案叫池仲祐。他将整个接舰过程写成《西行日记》,正是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在一百多年后,看到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跟西方打交道的。

1881年2月27日,接舰团一行从上海乘坐招商局轮船海琛号出发。

经过近2个月的航行,4月22日抵达英国伦敦。

在伦敦期间,丁汝昌受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接见。此后,丁汝昌又带队前往纽卡斯尔。

虽然李鸿章在国内一再催促,但因英方耽误了工期,接舰团在纽卡斯尔等待了将近八个月。

期间,接舰团一行成为当地人关注的焦点,池仲祐对此进行了详细记录。

“士女来船观者日以加,甚有不相识而以物及影(照片)相赠者”,“沿途观者肩摩肘掣,拥挤不开,土人各以手挥帽作礼”。

当时,正赶上火车发明者斯蒂芬森百岁寿诞,纽卡斯尔市政府举行大型宴会,丁汝昌、林泰曾应邀与当地官员、士绅、名人等400余人出席。席间丁汝昌与林泰曾致祝酒词。林泰曾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发表致辞:“但愿英与中国永相和睦,无忘旧好,且实提生顺(即斯蒂芬森)百年寿庆,我中国官员得附盛宴,何胜荣幸,愿实提生顺子孙世享其泽。夫实提生顺创立火轮车,美利几遍各国,我中国他日用之大获其利,则中国之幸,亦诸君之幸也。”

林泰曾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的鼓掌称颂。第二天“阅本地新闻纸,叙昨日林管带之言甚悉”。

曾国藩长子 新军舰上升起大清龙旗

1881年8月3日,这是北洋海军史上有着重要象征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曾国藩长子、大清驻英公使曾纪泽乘火车从伦敦抵达纽卡斯尔,登上新制军舰,亲手升起龙旗,这是大清龙旗第一次在英国飘扬。随后,超勇、扬威二舰“开船试洋,抵海港口,演放大炮”,试航成功。

当天晚上,池仲祐来到纽卡斯尔的墓园,祭拜两座中国水兵墓,他们是山东登州府荣成县袁培福和安徽庐州府庐江县顾世忠,这两人都是接舰团的水勇。

袁培富是在1881年5月23日夜里去世的。5月25日下了一天的雨,这天夜里顾世忠去世。5月26日,安葬袁培福,管驾官以及兵勇送行。第二天又安葬了顾世忠。两人的墓地,紧接为邻。

1881年8月9日,天气晴朗,超勇和扬威鸣响汽笛,驶离纽卡斯尔。

8月17日,在英国的普利茅斯军港完成补给后,这两艘中国人自己驾驶的战舰沿着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中国南海的航线回国。

归航期间,丁汝昌曾亲自“批阅地图”,沿途各国“均鸣炮致贺”。

1881年11月18日,超勇、扬威抵达天津大沽,正式加入北洋海军。林泰曾被任命为超勇管带,邓世昌任扬威舰管带。

在后期主力“远”字军舰加入北洋之前,超勇和扬威一直是北洋舰队的主力,曾参与平定朝鲜的壬午兵变等重大事件。

这次远航对年轻的中国海军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中国海军人权操诸我自主意识的实践;这也是自明代郑和以来,中国的军舰首次进行的洲际航行,但比前代航行得更远,看到的未来也更深邃。

两次接舰期间 有三位水勇先后去世

在第一次到英国纽卡斯尔接舰的6年之后,1887年来自中国的接舰队伍第二次抵达纽卡斯尔。

在之前的1884年,清政府刚刚经历中法马江之战的惨败。当时清政府向位于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致远”和“靖远”两舰。与之前超勇、扬威是转包给别的船厂不同,这一次两艘军舰均由阿姆斯特朗旗下的埃尔斯维克船厂建造。

同期还在德国订购了经远和来远两舰。1887年,中国派出了多达400多人接舰队伍分赴英、德。当时接见队伍的负责人是英国人、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负责到英国接舰的官兵由邓世昌、叶祖珪统领。

在纽卡斯尔等待期间,有三位水勇先后去世。

先去世的是21岁的连金源和30岁的陈受福,是在纽卡斯尔医院里去世的。

1887年6月6日凌晨4点,叶祖珪率领40名水兵组成的队伍,在医院中用白布裹好逝者遗体,再将他们装进棺材里,同时将他们生前的衣服也都叠好,放在遗体旁边,最后盖上棺盖。

棺木被安葬好后,送葬的水兵们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跪倒磕头,然后在墓前烧了一堆纸钱。

当时医院的护士还献上了一对花圈表示敬意。

六天后,同样在凌晨4点钟,另一位水兵陈成魁的遗体也被安葬于此。

1887年7月9日和23日,靖远、致远相继完工,并通过航试。

8月20日,中国的龙旗舰队再次从纽卡斯尔起航驶向朴茨茅斯军港。与从德国驶来的经远舰和来远舰会合。

经过短暂的休整,在经历致远舰“断锚”风波后,1887年9月12日,4艘巡洋舰组成的编队踏上回国之路。

也许是一种巧合,当时中国驻英的使馆官员余思诒也随船回国,和池仲祐一样,他也留下一份日记--《航海琐记》,文中所记内容成为今天考察北洋舰队训练内容的重要参考。

日记记载,整个归航途中,总查琅威理时刻对舰队进行训练,甚至“尝在厕中犹命打旗传令”。

“终日变阵必数次,或直距数十百码,或横距数十百码,或斜距数十百码,时或操火险,时或操水险,时或作备攻状,或作攻敌计。皆悬旗传令,莫不踊跃奋发,毫无错杂张皇景状,不特各船将士如臂使指,抑且同阵各船亦如心使臂焉。”

“义不独生”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87年9月17日,舰队进入直布罗陀军港。休整期间,一群被骗至当地的广东华工因“无资斧回家,哀泣求援手”。当时军舰上“皆已满工”,而且也有规定,军舰不得私自搭载平民。但看着这些“食不饱,寒无衣”的同胞,邓世昌“允带八人回国,命下午来船帮同作工”。

10月3日,在行至苏伊士运河期间,来远舰的两名水勇病故。当时二人的灵柩被“寄葬”在岸边,各船下半旗以示哀悼。在场的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兵船也下半旗致哀。

舰队继续航行,在印度洋中航行时,邓世昌一度高烧不退,但仍坚持亲自指挥驾舰。1887年11月10日,致远舰和舰队抵达新加坡,并上岸访问,当地华人欢欣鼓舞。期间,琅威理发表演讲,邓世昌是翻译。

1887年12月10日,致远等舰艇汽笛长鸣,驶入台湾海峡,下午抵达厦门港,四艘军舰在这里和北洋水师舰队汇合,并在这里正式加入北洋舰队。邓世昌被任命为致远舰管带,叶祖珪为靖远舰管带。

至此北洋舰队达到鼎盛力量,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也就这时,户部尚书翁同酥以财政紧张为由,奏请两年内禁止海军购买外洋船炮,竟得到朝廷批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当年的先锋战舰超勇、扬威,这时已成老旧之船,在中日舰队决战的黄海海战上,这两艘姊妹舰结成战术编组,虽奋勇杀敌,但无奈舰炮衰朽,首先战沉。超勇舰的第二任管带黄建勋、扬威舰队的第二任管带林履中,两人落水后,本可得救,但选择了与舰同沉,成为北洋海军最先牺牲的两名管带。

黄海海战中,最为人熟知的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向敌舰。自1887年接舰开始,邓世昌和致远舰为伴7年,致远舰沉,邓世昌“义不独生”。

靖远舰在黄海海战后,又参加了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役——威海卫保卫战。在定远、镇远两艘巨舰相继损毁后,靖远舰成为北洋海军最后的旗舰。

1895年2月9日,刘公岛内的靖远舰被日炮击中要害,管带叶祖珪和提督丁汝昌欲投海而死,被士兵拥救上岸。第二天,为免资敌,丁汝昌下令将靖远舰炸沉。

几天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纽卡斯尔炉火 一直燃烧到新世纪

从纽卡斯尔开始的海军梦,并未因甲午战败断绝。

甲午战后,清政府决定重建海军,原靖远舰管带叶祖珪受命担任重建后的北洋水师统领,复兴海军。

这一时期,清政府又从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了近代中国海军中的主力战舰“海天”“海圻”舰。

大清龙旗最后一次在泰恩河畔升起是在1911年。

这年10月23日,辛亥革命13天后,清朝驻英公使刘玉麟的女儿将一瓶香槟砸碎在巡洋舰“肇和”的船首,按照西方的传统她是肇和舰的教母。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观察,清政府的官员们已经开始认可西方的文化,这和当年致远舰下水不允许女眷上船不同。

肇和舰是1909年由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和萨镇冰在欧洲考察期间向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订购。1910年11月7日,肇和在埃尔斯维克工厂开工,不久后同级的应瑞舰也在船厂铺设龙骨起造。

1913年3月14日,肇和舰首先从纽卡斯尔起航,回到已经进入民国时代的中国,海军总司令李鼎新亲自验收,升挂五色旗。一个月后,肇和舰的姊妹舰应瑞也从纽卡斯尔回国加入民国海军。

在20多年后的1937年9月14日,肇和舰在广东与日舰打响“虎门保卫战”。

海军史学者陈悦说,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唯一一次对日军进行舰对舰作战,也是肇和舰自纽卡斯尔回国后,第一次以卫国作战的方式体现其国防价值。

1937年9月21日,肇和舰被日军炸沉在虎门要塞海域。4天后,清末时从英国订购吨位最大的海圻舰等11艘老旧军舰自沉江阴,阻滞日军。

中国近现代海军来自纽卡斯尔的海军梦,以此告终。

作为一点余续,1960年5月27日上海打捞工程局在江阴水域发现了当年自沉的海圻舰,并打捞残骸。海圻舰的钢铁之躯成为“大炼钢铁”的材料,其中一座锅炉在1965年打捞出水经过修理后,移交给当时的国营靖江农药厂使用,一直到2003年农药厂搬迁前。

至此,来自遥远纽卡斯尔的炉火在中国彻底熄灭。

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

新闻推荐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周厚刚:铁血英雄铸“雄关”

新华社济南电(记者王阳)蒲公英盛开的时节,记者走进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南港头村,村中的“周氏家祠”在显著位置展示着“中国...

荣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荣成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