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鳗草、养海参、育珊瑚…… “海洋牧场” 还大自然一片生机

济宁晚报 2019-04-16 10:19 大字

喜欢旅游的朋友或许听说过一种叫“海洋牧场”的去处。那里可以体验到在近海进行“深海捕捞”的乐趣,还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许多美丽的海洋生物。

具体地说,海洋牧场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它既是为了海洋的生态修复而建,同时也可以满足向往海洋生活的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我们想不到的是,海洋牧场还可能成为缓解未来世界粮食危机的一味“良药”。

中科院的“SELF格致论道”讲坛近期请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张立斌给大家讲解“海洋牧场”的相关知识,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耕海牧渔”的事,比如如何种鳗草、养海参发展海洋渔业。还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以亲身经历解密如何种育珊瑚,更让人大开眼界。

仍有人在持续地破坏海洋生态,但也有许多人在努力地修复这种平衡。海洋牧场便是其中的一种努力。

专业人才仍然稀缺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至今仍然有许多难题要面对。比如,我国近海的环境,尤其是入海的河口比较浑浊,就算是利用光学照相系统或者视频系统依旧看不见海里的情况。很多时候,要检测养殖的生物比如海参的大小,只能靠潜水员去捕捞,这是个风险很高的工作,能进行专业潜水捕捞的人员极少。

所以,海洋牧场的建设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与关注。

我国要建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25年,将有36个国家共14亿人口陷入食物短缺的危机中。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对粮食的需求将增长50%以上。

所以很多专家都认为,人类可能最终要依靠海洋来“养活”。因为海产品作为国际公认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将在居民膳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张立斌在分享建设海洋牧场的经验时,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有媒体报道,目前我国近海海域一半以上已受到污染;1950年以来,全世界1/4的渔业产业链已经崩溃;全球90%的大型海洋鱼类已灭绝;全世界1.7%的巨型工业渔船捕获了全球60%的鱼。他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了生境的退化和资源的衰退。这里所说的“生境”,就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主要指海洋生物资源,比如鱼、虾、贝、藻、参等。

所以,早在1965年,我国海洋农业奠基人曾呈奎院士等人就已经提出在海洋中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和海洋“牧场”的战略构想。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海洋牧场。刚开始多为自发性、科学试验性建设。2002年起,我国对海洋渔业进行了重大战略性调整,在沿海各地全面启动和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项目,其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我国的海洋牧场才终于渐成规模。

去年年底,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称,截止到2018年5月,我国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海洋牧场233个。而眼下的目标则是到2025年我国将创建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从目前监测结果看,我国已建成的海洋牧场所在海域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已明显有所增加,海水水质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海洋牧场还提供优质安全的海水产品,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三产融合。据测算,我国已建成的海洋牧场通过增殖养殖加工经济价值高的水产品,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旅游等,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由此可见,海洋并非只可以粗放型的养殖和捕捞,发展海洋产业,建起海洋牧场、海洋小镇、海洋城市等项目,应该才是未来的方向。

海洋牧场怎么建

把“海洋牧场”的理念付诸实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在合适的海域营造出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生境,然后进行水生生物人工放养,由此再吸引外来生物,最后还要依靠一整套系统化的渔业设施和管理体制,将各种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像在广阔草原上放牧那样,建立可以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

近些年来海洋生态破坏严重,科研人员要重建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生境已相当不易。他们便从种草、种珊瑚开始,一点点地修复着海洋。

张立斌所在团队在山东荣成湾做生境修复时,看到荣成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这种房子用海草做房顶,既防水、透气又保温。很多人还用海草在做隔音装备,甚至还可以考虑用海草来研制一些防寒、透气的衣服代替现在的冲锋衣。他们便开始研究在海洋牧场里种这种海草。

这种海草就是大叶藻,学名鳗草。科研人员从播种开始,但海底有海流,刚播下的海草种子,可能很快就被海流给带走了,然后他们便想移植,幼苗很快也被海流冲走了,于是他们又给幼苗加沙桶护根……总之最后试过种种办法,终于将海草移植的成功率提高到了90%以上。他们又发现,要想控制海流,还应该加建人工鱼礁。人工鱼礁除了可以防风护堤,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每当海流遇到这些人工鱼礁时就会往上涌,翻起海洋底层的营养盐和营养物质,带到上层,可供鱼、虾、藻类的生长所需。所以人工鱼礁还能为这些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和避敌的场所。

人工鱼礁怎么弄?就是把一些大型障碍物放到海里。最后他们选择用牡蛎壳堆起来做成人工牡蛎礁,然后再在礁内养海参,取得了很好的投放效果。

珊瑚礁则是一种天然鱼礁,不仅是一道美丽的海底风景线,也能为鱼群提供家园,为近海抵御台风,起到消波护堤的作用,生态功能非常强大。只可惜现在全世界的珊瑚礁都破坏得很严重,有两组数据显示,近十几年来,近岸的珊瑚已消失了80%,离岛珊瑚礁的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也从50%至60%下降到现在的10%至15%。所以除了人工造礁,科研人员还尝试在海底种植珊瑚礁。

科研人员修复珊瑚礁要从建设“苗圃”开始,但曾有一次他们辛辛苦苦在三亚建起的苗圃,再回去看时,却发现因旁边新建了一个码头,导致苗圃消失无踪。在海底植树造林比陆地辛苦、艰难太多。但从第一期“苗圃”开始,他们的团队从野外采集了大概2万、3万株的小断枝,建了40亩的“苗圃”,现在一年差不多可以自产7万株苗。接着,他们又建起300亩的修复区,便不用再在野外采苗,而是自己育苗,再播种到海床。如今修复珊瑚礁也取得不错的成果。

海洋牧场的重要一环,就是环境和资源的监测。科研人员在离岸30千米的区域建起小平台,搭载各种气象传感器和水文传感器,随时监测海洋牧场里的环境要素。比如在牧场里放养的海参,可以通过一种双目视觉设备,利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不用接触海参就可以知道它的大小和重量。

这样,整个陆海都联动起来,一个立体的海洋牧场就建成了。

(来源:新华网)

新闻推荐

火爆千佛山山会的“粉条一哥”又来了 庙会期间所有商品特价,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记者吴双自2017年千佛山山会让“粉条一哥”一战成名,所售商品赢得了广大市民对他们产品质量的信任和服...

荣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荣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