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岛的人文印记(下)
(接上期)
八大关见证风云变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八大关成了青岛的流行标签。但八大关的故事,却始终背影模糊。当城市以八大关为荣的时候,人们其实并不确定,青岛的文化血液里面,究竟还残存着多少前人的遗传基因。远去的故人,曾经在这里留下的不仅仅是清晰的呼吸,还包括弥漫在街市中间的气度、气质和气氛。在这许许多多的“传承”里面,至今存活着的街道、建筑、树木,仅仅是些表象,唯有深入其中,匍匐在那些曾经的真实呼吸中间,才会显现出一个生命体的温度。
今天人们熟知的八大关,背山面海,树木茂密,道路星罗棋布,四季游人如织。其间,布满众多旅游者耳熟能详的庭院建筑,涉及的众多历史名人,多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八大关形成于1930年代。这一时期,沈鸿烈主政的青岛市政府将城郊近千亩区域规划为“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规定建筑密度须控制在50%以下,同时严格保护并持续增植绿地,沿街院落采用透空围墙。许多中国规划师、建筑师与一些外籍建筑师一起,陆续完成了这一区域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其间,中国建筑师作为专业主导者,为八大关的规划,奠定了科学、先进、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八大关区域修筑大约十条道路,均以军事关隘命名,包括纵向的紫荆关路、宁武关路和韶关路,以及横向交织的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居庸关路和山海关路。沿街200多栋别墅建筑,包括了欧洲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中西混合等多种式样,获誉“万国建筑博览会”。不同道路植有不同树木,例如,韶关路春天盛开的碧桃,正阳关路夏天怒放的紫薇,居庸关路秋天金黄的银杏等等,形成了地势、街道、建筑与植被四季分明、唇齿相依的生动景观。
作为地名称谓,八大关的流行叫法在1940年代末形成。档案检索发现,八大关一说最早出现在1948年9月的青岛《民言报》。 1950年代这里开始建立海滨疗养区,1957年3月编制的《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正式确认八大关、湛山一带为疗养区。
在八大关的历史记忆中,数不清的历史人物与这里发生联系,前50年包括蒋介石、汪精卫、王正廷、韩复榘、吴郁生、何思源、赵太侔、周志俊、蒋百里、邵式军等等;后50年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彭真、叶剑英、彭德怀、刘伯承、李四光、郭沫若、茅盾、曹禺、刘海粟等等。这让这个季节性休闲区域的历史演变进程,充满了传奇性的惊心动魄。
1979年7月26日晚,75岁的邓小平从上海乘专列到达青岛。这是邓小平第二次到青岛,从火车站出来,他和22年前走的路一样,目的地都是山海关路9号。 1957年夏天的那一次,他的邻居是刘少奇和周恩来。 22年之后,痛定思痛的邓小平推动、开启改革开放;后来40年的实践证明,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历史是在不断认识中显现的,这既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包括历史地理。实质上,人们对八大关历史不间断的发现与认识,也让八大关一些被淹没的过往,逐渐清晰起来。一些错误的传说被纠正,一些被颠覆的真相,获得恢复。
掠过记忆链,深入到包括八大关在内的青岛那些真实呼吸中间,可以体会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丰富、丰厚和丰盛。人们描绘、记录、还原青岛的人文印记,既是为了历史过往延续,也是为了现实的需要。一百年过去,石头垒起来的青岛,最终成为传奇。 (完)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李明
新闻推荐
金秋十月,花果飘香。10月20日上午,全市职工秋季科普游园健身活动在夏庄镇悦多果业举行,来自全市千名职工齐聚园区,开展科...
荣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荣成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