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岛这块见证甲午的怪石
□高洪超
威海作为甲午战争故地,遗迹众多,比如刘公岛、威海湾南北帮炮台遗址,但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龙须岛南山上,有一块半人身像形怪石,以其特殊的形状,成为当年日军笨重繁琐而有限的战地摄影中的唯一自然风光题材,凸显出其与众不同的社会历史价值。
它历经风霜,差点被爆破填了海。如何看待这块石头,映射的是我们对甲午这段历史的认知高度,更考量今人对历史继承的方式是否与时俱进。
1895年1月20日凌晨3点,作为日军前卫,自大连湾出发的日本海军护航先遣舰八重山、摩耶、爱宕、磐城首先到达成山头海域。借助成山头灯塔明暗闪烁有序的灯光,四舰折入荣成湾,放下3艘舢板,舢板上日军的任务只有两项——切断电报线、侦察。
冷寂冬夜,日舰发动机的沉响引起了守军警惕,合衣宿营的他们迅速展开,在埋入沙滩的渔船之间散开。一艘日军舢板先靠岸,埋伏在渔船后的守军开枪,纷乱无准的弹雨中,一颗子弹击穿了这艘舢板的船头板。日军仓皇回撤,同时施放火箭召唤火力支援。4艘日舰炮火齐射,守军最强大的火力是4门75毫米野战炮,只发射了两颗炮弹就被放弃,200余名守军向西溃散。
此后直到1945年,造化毓秀的龙须岛再无如此多而装备齐全的中国海防军队。
上午9点,大雪纷飞中,日军首批19艘运船和护航编队已到达1个多小时,日军舢板二次出发,顺利登陆。10时,19艘日本运兵船开始冒雪过驳作业,军舰放下小火轮拖带总共308艘驳船,日军及物资陆续上岸。
除枪炮弹药,这第一批入侵山东的日军还携带了一种特殊武器——照相机。甲午之战,日军战斗编制中除大炮、村田步枪,还有陆军参谋本部直属陆地测量部的照相机,清军则一架也没有。
几块毛玻璃片,一个木头暗箱、一个三脚架、一堆细琐的金属零件,再加上几瓶药水,就是当时的相机。甲午时的相机不像现在这样轻便。木制暗箱很大,底片是一块块毛玻璃,拍摄者需要两个或以上的助手,一人背底片,一人背暗箱。以1894年10月24日随日军第2军登陆花园口,活动于辽东战场的摄影家龟井兹明为例,1894年10月16日,他从宇品港乘横滨丸出发时携带的摄影器材重约一吨,装了11个大箱子,带了5个仆人、助手。
龟井兹明是贵族志愿者,直属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测量部写真班则是日军编制内战斗人员,较之于一杆枪、一门炮的瞬时杀伤力,一架相机的战斗力则是持续甚至永远的,一次快门后,可以反复无数次地复制、传播、迸发这种力量——煽动、蛊惑乃至诱惑。
携带笨重的摄影器材,记录甲午这场“倾国一战,以成族运”的战争,从一开始就透露出日本政府甚至民间个人的自信,这种自信从日军出发的顺序都可窥一斑。作为非战斗部队,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测量部写真班乘坐第一批运兵船1895年1月20日早晨就抵达荣成湾。
1月21日,龙须岛继续下雪还刮起了风,日军陆地测量部写真班技手背着沉重的器材,冒雪登山,站在南岛山脊南段,由北向南俯拍了那张以怪石为近景、以日军运输船队为远景的照片,这也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全部战地摄影中的唯一景物照。
作为主体近景,那块半人身像的石头被摄入镜头,远景是荣成湾,湾内有大小28艘运兵船。纷纷扬扬的雪花中,这些运船大都熄火锚泊,少数船机开动冒着黑烟。再看照片左下,沙滩上有一溜排开的黑色帐篷,那是日军的临时营地。此时,经连夜过驳作业,第一批19艘运输船中,有11艘已经彻底完成了人员物资登陆,第二批12艘运输船此时已开进荣成湾,运来了8194名日军、891匹军马、12门野炮。
5天后,包括军夫在内的39421人、5234匹马登陆完毕。除最初的一次炮火狙击,日军持续6天的登陆行动如同演习。
这张照片背后的拍摄的意图,无非是以独特景物标识一个大事件,构图用心可谓良苦,责任感可谓强烈。
今天的龙须岛上,南岛山、官顶山以西,向南通往龙须岛渔业码头、将军堂的路很宽敞。路东是开山形成的峭壁,路西散布着龙须岛渔业公司修船厂等多家单位。而在1895年初日寇登陆时这里是一片沙滩和两组礁石群,也没有今天的这条路。要去南岛山、官顶山、将军堂,龙须岛东八村村民要从小西庄村向南,爬山翻过上口子,缘南岛山、官顶山的山脊而行,这条路至今尚存,尤其是小西庄村南的那条山路百年未变,只是因为山的西坡被劈山开路,形成一条平路,老路才漫生荒草。
新影旧照对比,可确认今天龙须岛渔业公司修船厂就是以这两群礁石为基础填筑的,海事码头则是利用老照片中那块伸入海中的岩石填筑而成。今天,南岛山下,通往将军堂的那条海边砂石路的弧形大体与老照片中的海岸线相符。
填海铺路所需石料都来自那块怪石所在的山体南坡,爆破开山取料始自1975或1976年,用的是远比甲午战时黑色或粟色炸药威力更大的黄色炸药。若是再向北开挖爆破一尺,这块见证了历史的半人身像形怪石将轰然倒塌。
风吹日晒,雾溻雨滷117年,即使经历了1970年代的大规模开山辟石,这块见证了甲午耻的半人身像形怪石依然矗立在南岛山上,成为历史的无言证人。
我们一直很重视国民的历史教育,却一直有大而笼统的弊端。其实,作为国民基本素质养成途径的历史教育,至少要引导国民尤其是青少年首先弄清楚乡土史,知脚下才能行远,也符合基本认知规律,否则“知天下而不知脚下”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容易摔跟头。
新闻推荐
本报荣成6月25日讯(张文静)6月22日,教育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督学杨希文一行到荣成对2018年重大教育改革方...
荣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荣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