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九龙桥头圣旨碑

烟台晚报 2017-07-31 09:21 大字

刘甲凡撰文/供图这是一块圣旨碑的碑首,现保存在牟平区龙泉镇小苇子村村民委员会。据该村村委会主任吕曰刚介绍,这块碑首,是今年春天在村南风水坝清淤时发现的,后经多方搜寻,碑体至今不见踪影。这块碑首是由优质汉白玉雕琢而成,采用的是高浮雕的技艺,雕工非常精细,可能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外表布满许多暗色颗粒。碑首通体约高72厘米、宽70厘米,厚25厘米。正反两面都雕有“二龙戏珠”图案,正中用篆体字雕凿着“圣旨”二字,四条龙栩栩如生,龙鳞凹凸有致,龙爪看起来也非常有力量,堪称石刻精品。

不见碑体,没有碑文,这座碑究竟于何年何月,为何人何事而立,因年代久远,也查找不到具体的文字记载。为了解开这个谜,笔者先后采访了该村原党支部书记杨年岐和其他老人,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通过与宁海州古官道、龙泉镇官道北村的松岚庙,以及明朝万历年间文登人丛兰的传闻相链接,这座圣旨碑的脉络才渐渐清晰起来。撰成这篇短文,期望得到有关人士的重视及指正。宁海州古官道据1990版《牟平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登州府同知赵天秩于宁海州设急递铺。由州城向东西走向的几条主要官道,经明、清官府组织民力续修,形成12条官马大道(亦称官道),其中一条自烟台经牟平城去荣成。早在秦汉时期,官府组织沿途百姓按标准修筑。秦始皇东巡,登芝罘,穷成山,皆沿此道而行,至今龙泉乡尚留有辇道遗迹。”除了《牟平县志》的记载,在牟平区大窑镇林家店子村东北的西山坡上,还保存下来一段古官道遗址,由烟台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福仙口官道遗址”,并于2012年4月立碑保护。

福仙口这段官道最早可以追溯到秦皇时代,全部由石头铺成,自宁海古城向东,依据地势,蜿蜒起伏。古时文登、荣成一带的官绅士民西抵府邑,达省进京,必经此道。据记载,福仙口为官道中的一座垭口,清初时官道失修,康熙年间,由道士李常明发起,重新修筑福仙口一段翻山的官道。众人劈山修道,凿石为路,开出一条山路。官道修复之后,便刻石以志。现存的这一段官道长约176米,宽约4.6米,路面平坦,两边的山石斧劈刀削,足以见证当年修路之艰辛。松岚庙与丛兰其人在龙泉镇官道北村东,有一座古庙名叫松泉观,也叫松岚庙。据记载这座庙建于明朝,是座关帝庙。大庙的匾额上书写着“两翼正气,万代忠良”八个大字,相传为明朝文登籍尚书丛兰于进京赶考途中题写。说是丛兰第一次进京时还不到20岁,路途中恰遇松岚庙落成。寺庙的住持见来了进京的学子,就央求他们为寺庙的匾额题字。这群学子一个个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手。这时,年轻的丛兰站了出来,挥笔写下了“两翼正气,万代忠良”八个大字。可寺庙的住持见丛兰太年轻,没有名气,就把他所题的字搁置起来了。后来,丛兰的名气如日中天,寺庙的住持才知道当年题写匾额之人就是丛尚书,就把这8个大字悬挂起来,松岚庙也随之名扬四乡,香火也就越发旺盛起来。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丛兰(1456~1523),出生于明登州府文登县关北头村(现文山村),字廷秀,号丰山,自幼聪敏好学,无处买书,就动手抄录,往往“夜育达旦”。经、史、兵、医、数等无不涉猎。明成化七年(1472)中举,弘治三年(1489)中进士,任户科给事中。正德五年(1510),任右通政,不畏强势,弹劾太监刘瑾,升任三品通政使,理各地奏章。正德六年,升户部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宁夏、陕西等三边军饷和粮储。正德九年升任右都御史,总督三边。蒙军不敢侵犯。正德十五年(1520)升任南京工部尚书。丛兰为官40多年,处事正直,谥赠柱国太子少保,是文登历史上官职最高的大臣。丛兰于嘉靖元年(1522)获准告老还乡,被赐建“优老堂”安度晚年。与此同时,官府还把圣旨碑竖立在“小尾子”村的九龙桥头上,以示褒奖。小尾子村与九龙桥上圣旨碑相传松岚庙建成以后,在关公神灵尚未就位之前,有一个泼猴在此以假乱真,偷收民间供奉的香火。关公神灵来到以后,闻知此事,非常恼怒,就将此恶猴乱刀砍死。猴头被关公扔在汉河东岸的一个村落,村里人见到从空中落下一个血淋淋的猴头,认为此乃天帝神灵所为,于是便把村庄取名叫“神头村”(后改为神童村)。神童村北有个村庄,老百姓听说天降神头,就急忙去抢。神童村老百姓就叱责他们:神头落在我们村此乃天意,你们想要那简直就是巧想,于是这个村庄便取名叫“巧想村”(谐音桥上,就是现在龙泉镇的东桥和西桥)。关公还将猴尾剁成两截,一大截扔在汉河东岸的一个村子里,这个村便取名叫“大尾子”村(现在叫大苇子村);一小截扔在相邻的另一个村,这个村就取名叫“小尾子”村(现在叫小苇子村)。

九龙桥位于小苇子村西北边的古官道上,只是一条无名小河沟上的双条石板桥。至于当年为何这座圣旨碑不建在丛兰家乡,而建在宁海州的官道旁,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则是文登的官绅们以此为豪,要借此让“文登学”的美名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二则是每逢大比之年,都有许多文登学子赴京赶考,在进京的必由之路设立这块圣旨碑,旨在劝勉学子们奋发向上,更好地弘扬丛兰“两翼正气,万代忠良”的精神。从立碑起,文登的学子们每逢进京赶考时,必定要在九龙桥头的圣旨碑前供奉、祭拜,以至于这里成了朝圣之地,且长盛不衰。

听杨年岐老人介绍说,铺设九龙桥的两块大石板,长不足3米,宽50厘米,厚30厘米。这两块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花岗岩石板,在民间却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杨年岐老人说他做过试验,只要用水一冲洗,原本灰白色的大石板,立马就变的一半黑一半红,且斑点绚丽,并隐隐约约可看出一条龙的形状。

杨年岐老人告诉我,九龙桥头的那座圣旨碑很早就拆掉了,关于那些故事,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不过,搭建九龙桥的那两块大石板却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了,现在铺设在村东的一条小沟上。

新闻推荐

入伏首日,市民排队贴三伏贴

本报荣成7月17日讯(王伟伟)7月12日是今年入伏首日,夏季进入了最热的阶段,但“冬病夏治”调理身体却迎来了最佳时机。上午七点多,市人民医院针灸科的贴敷门诊挤满了前来进行穴位贴敷的群众,仅12...

荣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荣成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