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的阶梯

烟台日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尹其超春节过后,艳阳高照,冬眠的绿,渐渐苏醒。电脑屏幕上,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像一把钥匙,打开我心中书库的大门。出版是良心的职业,保卫国防的是军队,保卫文字的是编辑,保存国家成长步履的是图书。因为我拥有出版行业正高职称“编审”,所以有幸在繁杂的人生中,发掘切合现实的线索,策划编辑歌唱伟大祖国的选题,集录家乡70年飞黄腾达的轨迹……

1978年姹紫嫣红的春天,烟台地委决定,趁老革命还健在的时机,抓紧抢救胶东红色文化。成立“胶东革命斗争回忆录办公室”时,我从市文化部门调入烟台地区行政公署“出版办”。为了采访建国英雄丰功伟绩,踏上大江南北寻根之路。仰望天边的星辰,忘不了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军事博物馆、南京雨花台的感动;阳光普照下,回望“抗日救国第三军”“三支队”的《峥嵘岁月》,瞻仰《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红旗插上长山岛》的巍巍丰碑……日月不断变幻,每个人的记忆都有留念和遗忘,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封存着一缕彩虹。在悦耳的鸟鸣中,捧出珍藏30多年的《胶东风云录》,金银枫叶与红色飘带缠绕的封面、革命前辈南征北战的黑白照片、子弟兵浴血奋斗的一篇篇纪实,让我的思绪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回忆录办公室,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那时,烟台地区除现在的区划外,还包括威海、文登、荣成、乳山、莱西、即墨。回忆录办公室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光挂帅,出版办主任张军具体负责,成员由赵培策、刘春铎等20人组成。从县市区抽调来的人员,吃住在南大街书店后楼上。一楼只有炊事员做饭的厨房,没有食堂,打了饭就在院子里蹲着吃;二楼宿舍是简陋的大通铺,一个挨一个像栽葱似地拥挤着;三楼是会议室改装的办公室,十几张三抽桌分两排,恰似小学生的课堂。3年多时间里,住在陋室,吃在露天,出发一天补助2角钱……文登、烟台、济南、上海的档案馆、图书馆、藏书楼都留下我们奋笔疾书的身影……那会儿没有复印机,查到的资料完全靠手抄,笔记总字数无法统计,32开的塑料皮笔记本,仅我自己就记了厚厚的20本,几十万字。为了寻找一位知情人,攀巉岩,步仄径,穿过荆莽藤葛,冲破迷蒙的秋雨,寻觅到蛛丝马迹,如获至宝。没有电脑的年月,一篇5000字的稿子,经过三审,改三遍抄三遍,不知费了多少笔墨。撰文成章、编辑打印、邮寄初稿等工作完成以后,寒冬腊月,20人分成东西南北4个小组,撒向全国各地,征求革命前辈审稿意见。乘火车,坐硬板。夜晚,昏暗的车厢里,靠窗的趴在小桌上睡麻了手脚,不着边际的前俯后仰跌佝在坐椅上。住宿,是招待所大房间的上下铺。不习惯吃南方招待所糙米饭,只好到小店吃碗阳春面充饥。采访领导,一时很难约见,“常驻沙家浜”一待就是半月20天。遇上老前辈对初稿不认可,还得承受另起炉灶的苦恼……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胶东风云录》,1981年10月,正式出版。50万字,800页的成书:尽管初稿都是我们采写,可作者标的是老革命本人。从前言到后记,从封面到扉页,所有的落款都没有我们的名字,甚至连专职工作了好几年的主编和编辑小组的字样都没有!没有署名,没得一分钱的稿费,没有一张合影,没有一件留作纪念的礼物,班子解散时,出发用的提包,如数缴公。革命前辈是最廉洁的无产者,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有什么理由斤斤计较呢?出版一部光荣的书、胜利的书,有幸与创建伟大祖国的英雄亲密接触,自豪感浸润在每个人的血脉里!

许世友、谷牧等国家领导人接到我们用稿费购买的样书,从远方来信,激动地说:“出版《胶东风云录》,完成老一辈的夙愿,贡献特别巨大!《胶东风云录》是一部民族解放的史诗,一部千秋永存的史记。”

1984年一声春雷,烟台成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海洋出版社适时组织出版“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丛书,市里让我承担写作任务。从火炉武汉笔会的炙烤中,回到烟台的大夏天,冒着摄氏35度的高温,马不停蹄地在机关大院穿梭:白天,顶着烈日,跑史志办、民政局、档案馆搜集“自然地理”“历史沿革”资料;为写“现代经济”,跑遍经委、外经委、农业局、水产局……夜晚,奔波在常委会议室灯光下,请领导题书名、写序言,索取“未来规划”。炎炎夏日,光着膀子一口气写下十几万字。请资深编辑刘少白通稿,请宣传部姜代晓部长审定修改后,《烟台的新崛起》第一个向海洋出版社交卷。海洋出版社总编审阅后非常兴奋,他们出钱找人将十几万字的稿子誊写复印,作为范文和蓝本,向其他撰稿城市推荐。1985年,一部由王济夫书记题写书名、董传周市长作序的《烟台的新崛起》大陆版、香港版同时与读者见面———烟台,作为改革开放的烽火台、瞭望台,向世界发出召唤:有识之士,捷足先登,待之以礼,施之以惠,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烟台人以崭新的胆识和魄力,为中华腾飞,贡献九鼎之力。出版部门不甘落后,挥起如椽大笔,配合出版《可爱的烟台》丛书。每个县市区一本,加上市里一本,共计200多万字,为改革开放呐喊助威。丛书各分册围绕山川名胜、历史人物、名优产品、文化艺术、风俗人情等栏目歌颂家乡。《可爱的烟台》等16本书,陆续出版。《海上仙山长岛》后记道出编辑的心声:“书中汇纳了海的变迁、海的艺术、海的美食、海的经济,读者打开此书,就能采撷到海的浪花,呼吸到海的气息,饱览黄金海岸的博大精深……”这套丛书既是引人入胜的旅游读物,又是一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还是国际友人、海外侨胞、国内外企业家的投资指南。当年,宣传部荣凤刚部长调任蓬莱市委书记时,曾电话让我送一本《人间仙境蓬莱》作为上任前了解情况的参考。

始终奋斗在出版一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为向国庆40周年献礼,进入烟台市委研究室主持的《烟台市情》编辑小组,1989年我任责任编辑、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烟台市情》,130个部门和单位撰稿,120万字的成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烟台的大百科全书。俞正声市长在序言中,肯定《烟台市情》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是广大读者了解烟台、认识烟台、研究烟台、发展烟台的良师益友。

王蒙说:“语言是人类精神的硬通货”。汉语言学家张志公为烟台出版分社编辑的《汉语新语词词典》题词:“语汇是语言的基础,语汇最敏感。随着社会的发展,随时变化研究新词语,既有研究语言的特点,又有研究社会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洋火、洋蜡、洋钉、洋灰”的消声匿迹,到“卫星上天”“大国重器”震撼全球。修辞立其诚,确实是一语知天下的明镜。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20世纪末,我和柳新华合作的《烟台工业概览》,一起主编的《辉煌》,春华秋实,是烟台工业发展的汇总,是改革开放耀眼的成果。进入21世纪,我与綦国瑞主编《烟台历史文化丛书》,为一垄民俗的麦田,一坡风物的丛林,一方精英的乡土,涂抹艳丽色彩,诗意盎然的锦绣文章,充满文化自信的阳光。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几十年来,编辑了有关国情、省情、市情的一部部著作;汇编了不同时代波澜壮阔的一套套丛书……几十年来,我的心,像上了弦的钟表,所有的律动总是“碧浪清波”,自带流量:每一部书像真实拍摄的电影,有长焦,有微距,有体温,丰富得像《清明上河图》;心中的歌,长音和弦,汹涌澎湃,充满“慨当以慷”的正气与豪迈……

新闻推荐

李险峰:家庭建设推动引领文明乡风

本报荣成3月11日讯(陈德强)日前,第一届威海市文明家庭颁奖仪式举行,全市101户文明家庭受到表彰,其中,荣成崂山街道的李...

荣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荣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