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少了,却在海底种出草原” 张沛东教授率领团队专注海草床修复,15年修复养护超过2万亩

半岛都市报 2021-12-02 01:08 大字

张沛东教授专注海草床修复已有15年时间。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刘金震

中国海洋大学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专注于海草床修复工作,并在第十届“母亲河奖”评选中获得绿色项目奖。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这支团队的负责人叫张沛东,15年来和团队成员甘当海洋生态系统的“海底修复师”,修复养护海草床面积超过2万亩,为海底恢复起一片片“草原”生态。

月度出海计划列满小白板

青岛崂山湾、威海天鹅湖、唐山乐亭、日照顺风阳光、烟台长岛……写满小白板的这些地点,串起了团队11月的出海计划。

12月1日,记者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见到张沛东教授,他正为12月3日带队赴长岛进行海草实验做准备,“这些年出海是家常便饭。”

张沛东是海洋生物资源增殖与保护实验室负责人,主要进行海草床生态修复的技术和生态工程研究,目前团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等近20人。“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碳封存生态系统之一。”张沛东告诉记者,海草床是由海草构筑的海洋高等植物群落,在水质改善、固碳、生物资源养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记者了解到,作为海草床“修复师”,张沛东和团队潜心海草床保护修复15年,修复养护海草床面积超过2万亩。“这些年与海草床打交道,虽然头发变得越来越少,却在海底种出一片草原,想来倍感欣慰。”张沛东开玩笑地说道。

深浅有度,留存率提高13倍

张沛东在本科至博士生阶段,学习专业是捕捞学。“跨度比较大,两个专业唯一共同点,可能是都涉及到下海。”张沛东告诉记者,他在2006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了解到国外非常关注海草床,而国内相关研究似乎断层,所以有了深厚兴趣,从此走上研究之路。

近几十年来,海草床衰退趋势越发严峻,我国是海草床退化严重国家之一,青岛、威海和烟台近岸海域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消失。2006年至2016年,张沛东率领团队主要开展海草床生态功能、修复技术等研究,2017年时,团队决定通过规模化生态工程进行技术成熟度检验。

张沛东介绍,我国黄海、渤海海草主要有7种,其中有5种属于濒危、易危、近危,而鳗草是我国北方海域优势海草种类,成为海草床修复的理想选择。“海草种子本身具有休眠期,在自然条件下,北方海域播种时间为9月至10月中旬,到次年开春进入集中萌发期。如果种下的海草种子不能及时萌发,对于团队研究的压力可想而知。”张沛东说道。

海草床修复的工作环境,对于团队来说也是一项考验。以近期在唐山乐亭出海为例,团队人员工作五天四夜,其间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张沛东说,修复时间选择在晚上退潮时间段,最佳工作窗口有两三个小时,气温低下和没膝的海水,冻得人瑟瑟发抖,有时还要潜水进行作业。

“海草床修复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海草种子留在能够萌发的地方。”张沛东告诉记者,海草种子在泥中深度1厘米到1.5厘米时更容易发芽成活,浅了容易被冲走,深了又不容易发芽。团队研究对海草种子进行春化和促萌,打破萌发时间限制,极大地提高海草萌发率。又研发泥块底播法、网袋底播法等方法以及增殖修复的辅助装置,提高海草种子播种效率。通过十余年研究,团队将鳗草种子留存率提高13倍,萌发率提高2倍。

海草床生态修复将融合发展

据介绍,随着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提升,不仅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重要支撑,也将在养护生物多样性、缓冲污染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团队在烟台、威海、唐山等多地进行海草床固碳研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进行增汇方面的研究。“鳗草植株的更新周期只有20多天,随后就脱落留在海底或冲刷上岸。正因为如此,海草床的固碳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张沛东介绍道。

“海洋本身是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将海草床单纯看成生态修复是不行的。我们在前期研究和工程实践基础上,正在谋划进行海草床生态修复的融合发展。”张沛东告诉记者,海草床对海洋动物的养护作用很强,从他们对刺参的生长观察来看,在海草床内生长的刺参,不但品质好且粗蛋白含量更高。

“我们希望海草床跟大草原一样,上面不仅仅是有牧草,更要有草场上的牛和羊,真正带来高价值的生态产品。”张沛东说,打通海草床修复的最后一公里,未来更可以见到“真金白银”。

新闻推荐

中年男人为什么痴迷钓鱼?揭秘1.2亿钓友背后的庞大产业链

在抖音上,有个非常热门的视频话题。从南京主城区到高淳的S9号线上,一大早总能看到一群扛着钓鱼竿、拎着桶和其他钓具的大老...

威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