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老物件留记忆,编书传家史家风 威海这个省级文明家庭的老人,爱看书爱写信
老人拿起儿子编的记载了“村史”“家史”的书。五月初,正是风和日暖。威海市临港区草庙镇西李家夼村,74岁的孙宪卿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择苔菜。
“嫂子,到你家看看。”村党支部书记杨玉华对老人说。
“看看吧。”老人腰杆笔直,和蔼可亲,领着记者等人进了大门,先推开了东房门。独轮车、木叉、铁锨、纺车、提篮等,或倚或挂占满一面墙;刨子、锤子、墨斗、簸箕、铁皮箱、面罗、老电视、收音机、电话机等老物件摆放在两侧的架子上,房子另一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衣橱、八九十年代的高低柜。“这都是以前的东西,舍不得扔,就都放这屋了。”老人说。
推开西房门,5层储物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式酒瓶,大红、深蓝、浅蓝、白色等各种颜色,琳琅满目。“这都是大儿子收集的。”老人说,“他和他爸都爱喝酒。”进入正房,墙上满是字画,地上摆着绿植。从桌到床、椅、凳,再到各类摆件,条理有序,纤尘不染。
“嫂子可是个讲究人。”杨玉华对记者说,老人每天都会把家里收拾一遍,像年轻时干农活一样,仔细而认真。
“这样孩子们回来住着舒服。”老人笑着说,家里有7口人,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威海市区上班,还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老伴去世多年,孩子们都想让她去城里住,但她不愿去,觉得住在家里自在,走在街上都是老妯娌、兄弟,说话拉呱都是街坊邻居,想唱想跳村里有乡村大舞台,看花观景到村东的小河边。孩子们都非常孝顺,隔三岔五回来看她。孙子、孙女看到老物件也会问以前的事儿。“这些东西都是俺以前用过的,都有感情。”老人说。
四面有房,小院子也就20多个平方,中间放了一张长方形的木桌,上边搭了木质花架,斑驳的影子落在地上,有种静谧的美。老人说,夏天的时候,花架上会爬满紫藤,“前几天大儿子回来,上房看了,紫藤已经发芽。”
再回到临街的南房,也是窗明几净,井井有条。桌子上,摆着两本书。“这本是大儿子去年送给我的生日礼物,那本是他送给小孙女的。”老人拿起儿子张启峰编的书介绍:这是村里历史,这是老张家的历史,这是俺娘家的历史,这是孩子们小时候……记者看到,书中不仅收集了祖孙三代及整个家族的近千张照片,还有老人手写的近20篇文章的照片。文章有的回忆娘家历史、四口之家的发展,也有到北京、大连等地的旅游随笔,还有给儿子、孙女的家书。“忍,不代表着你窝囊,意味着你善解人意;宽容,是强者的大度风范。”2019年,老人在给大儿子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我一辈子在地里干活,只上过三年半学,就是爱看书、爱写信。”老人笑着说,慢声细语。
“俺这个嫂子,在村里人缘别提多好了,孝顺老人,没和妯娌姊妹、街坊邻居红过脸,两个儿子也都有出息。”杨玉华说,“去年,她家还获了第二届省级文明家庭呢。”
农村大众报记者魏新美
通讯员段潇宁
新闻推荐
本报威海5月10日讯(通讯员邱瑶)近日,蒿泊小学开展“礼赞百年行,百名校园星”评选活动。本次“百名校园星”评...
威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