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后一块黄金地段留给动能转换 服务贸易“第一园”引来“一百单八将”

大众日报 2019-10-08 09:41 大字

□本报记者彭辉

本报通讯员王海潮侯玲蔚

国庆假期,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内塔吊旋转,车辆穿梭,依然一片繁忙景象。一街之隔的智慧大厦里,威海智慧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军正驻足窗前,眺望着园区的建设进展,产业园每一天的变化都印在他的心里。

“这个园区是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17个试点城市中唯一一个服务贸易实体园区,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威海人的又一次创新之举。”周军自豪地说。2016年2月,威海市成为全国10个城市、5个区域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之一,是山东省唯一入选城市,也是唯一的地级城市。

威海地处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是面向日韩开放的“桥头堡”。跻身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之后,威海迅速拿下数个“全国第一”。“在所有试点城市中,当时没有一个服务贸易实体园区。威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我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服务贸易产业园,推动产业聚集,形成集群优势。”周军介绍,“为推动产业园建设,威海经技区组织成立了威海智慧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我从一名机关干部成为一名企业负责人。”

服务贸易产业园建在哪里?当时也颇有争议。威海经技区已有一些配套成熟的产业园区,也都有预留土地,但这些园区大多在城郊区域,不利于下一步的招商和运营。中心城区寸土寸金,而且存量土地很少,建设产业园区意味着政府不但将失去大笔的财政收入,还将投入巨大的建设成本。

当服务贸易产业园选址公布时,还是引发了轰动——这方方正正的516亩地块,距离海滩不到1公里,当时的土地拍卖估价超过30亿元。“如果用于开发商业地产,至少能带来50亿元财政收益,但不论是威海市还是经技区的领导都认为,把最后一块‘黄金地段’留给动能转换,非常值!威海经技区聘请高水平团队作了详细规划,重点发展软件应用与开发、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与通信技术四大产业,整个园区建设预计要投入70多亿元。”周军说。

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用地内原有26家传统企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威海经技区借企业搬迁之机,引导他们在建设新厂房、新园区的同时,借势改造升级,实现新发展。目前,园区已完成23家企业共计339.1亩的土地征迁。

“腾笼”之后,最大的挑战在“换鸟”,要想让园区成功发展起来,还要深入摸清服务贸易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园区规划建设了高档人才公寓、健身房、绿色餐厅等,打造工作、休闲、娱乐空间,企业只需“拎包进驻”。同时,依托人力资源、投资融资、政务服务等八大产业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资金扶持、政策落地、人才引进、企业间合作共享等全方位服务。威海经技区管委成立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园区设立5000万元子基金,与30多家投融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把企业引进来并不是最终目的,让企业心甘情愿留下来才是‘真本事’。”周军说。园区立足区位、政策、服务等,全力打造优越营商环境,迅速聚集软银、日立、阿里巴巴、京东、浪潮等108个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精尖创新项目进驻运营,在四大产业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生态圈,成为新产业、新动能的聚集地。

新闻推荐

威海特产大集明日开门纳客 50家企业把美食送到家门口

9月28日上午9时,由本报联合青岛市威海商会再次举办的威海农副特产青岛大集将再次在青岛丽晶大酒店(香港中路110号)一楼北大...

威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