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好人王保成王秀兰:路边摊变爱心驿站
王保成 ?王秀兰
王保成,男,1965年4月出生;王秀兰,女,1972年6月出生。二人为夫妻关系,环翠区鲸园街道办事处北门外社区“雷锋巷”里的个体工商户。 他们是雷锋巷里的“活雷锋”,从河南老家来威海的27年间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让雷锋巷名不虚传,让雷锋岗更有光彩。
外来夫妇对摊位的坚守
2019年2月21日一大早,在大世界无名胡同口,王保成已经开摊许久了。修车件摆得齐整规范,地瓜早早下炉。在摊位旁边院内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草厦子中,王秀兰正在熬粥、拌凉菜。王秀兰笑呵呵地说:“每天早晨6点,我们俩就来了,这么多年,习惯了。”
王秀兰熬了一大锅粥,被问及老两口为啥熬这么多,她朴实一笑:“社区老人和附近商户,谁赶上,就跟着吃点,别嫌太简单就行。”待饭熬好了,一桌人也凑齐了。来送地瓜的一位瓜农、社区一位老人及一位商户,都被王保成、王秀兰留下吃早餐了。
小摊位占地不大,可王保成一打开自己的三轮车,家什可真不少。20多个马扎、大桌子、暖瓶、茶壶、茶杯、茶叶、零食……这些都是为路过的辖区老人及居民准备的。每天开工之时,水也烧好了,茶叶也泡上了,桌椅摆放整齐了,扑克也备上了。所以,无论有生意、没生意时,一整天小摊都热热闹闹,欢声笑语。
1992年,王保成夫妇来到威海,起初是靠修自行车谋生。可随着时代的发展,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过来修车的也自然越来越少。可是,王保成每天都认认真真地摆好修车工具,等待生意开张。“手艺不能丢。”王保成认真地说,“不管修车的人是多是少,但如果有人需要修车,他们知道大世界有一家,并且修得不错,那我就挺高兴的。”这也是夫妻俩年年风雨无阻出摊的原因,怕客人“扑空”。王秀兰说,遇着雨雪天,客人少的时候,他们便搭起大棚,照常出摊。“一年365天,只有过年时休息五六天,平时都在,都能找着我们。”王保成紧跟着来了一句。
谁家有困难都去帮忙
在威海打拼了27年,前几年,王保成夫妇贷款买上了房子。如今,小生意利润微薄,生活举步维艰。但在夫妻俩脸上,完全见不到怨气,每天都乐乐呵呵的,还热心公益,发挥余热。
王秀兰坚持每周去高区东涝台敬老院给老人洗澡,如今已有7个年头。王保成是出名的巧手,修管道、安装电器、通下水道他全会干,附近居民谁家有事都直接招呼他去,他从不收钱:“就是帮人家个小忙,收什么钱?”尽管帮的忙大多是脏活累活,但王保成认为“就当是锻炼身体了”。有的老人过世,遗体都是王保成从楼上背到灵车上的。这位勤恳的老实人说:“不缺力气,不能闲着。”王保成有个“百宝箱”,里面是各种维修工具,就放在小摊旁边。辖区居民哪家有什么地方堵了、坏了,他提上小箱子便走。
在他们夫妻二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北门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社区之前为老年人安装入厕安全扶手,小夜灯、燃气报警器等等,都是王保成免费义务帮忙安装。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社区设立了北门外社区志愿服务站点,服务站电话就是王保成的,每天服务时间为24小时。
夫妻俩还热心社区事务。2016年,北门外社区想成立自己的锣鼓队,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但一打听,得需要4500元钱,社区便放弃了。王保成立马联系老家朋友自费订制了一面“霸王鼓”,敲锣打鼓地送到了社区。
21日上午,北门外一位老人自胡同里蹒跚走来。王保成赶忙把马扎子准备好了,王秀兰去搀老人。老人坐下了,便十分熟悉而自然地喝起了桌上的热茶。老人名字叫于成华,在北门外社区居住30多年了。如今独居的她,腿脚不灵便,但却喜欢每天下楼散步。于成华说,每次,这两口子老远看见了,便来搀她,赶上饭点了,便留她一起吃饭。起初,她不好意思总是推脱,但时日长了,看两口子是真心留她,自己若拒绝了,他们反而不高兴,于是便不见外地经常在这吃饭了。于成华还说,这两口子简直是“自找麻烦”,谁家有困难,他们便钻到谁家去了。
王秀兰说,几年前,她侄子身患重病,全靠北门外社区帮扶,辖区的居民和商户也给了他们不少帮助。自那时起,她便打算回报社会,用他们两口子擅长的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社区里有三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每周去家里给老人洗衣服、洗澡就成了王秀兰的一件大事。见他们两口子讨生活诸多不易,曾有老人提出要给王秀兰钱,但王秀兰坚决不要。“人家有子女,咱只是去帮个忙,可不能要人家的钱。”她说。(市文明办 文/图)
新闻推荐
威海新闻网7月1日讯(实习生李鑫慧)6月30日,市文联文艺家协会党委和市诗歌协会党支部联合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缅怀先...
威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